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积分获取及使用技巧附件上传须知【原】探析“水淹七军”盖因关羽决堤所为的可能性

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7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6635|回复: 19

【原】探析“水淹七军”盖因关羽决堤所为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升级  2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2-5-14 09:4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三国演义》中,关羽迎战庞德,后又用计决堤“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威震华夏。每阅及此,辄让不少读者热血沸腾,津津乐道。而正史中,关羽为消灭于禁“七军”,又是否曾用计决堤以致“水淹七军”呢?

    赘言兹不多述,就开始正文吧。

    曹仁,自从与孙刘联军在江陵大战后,至建安十四年底起便退守襄樊一线。【1】建安十六年三月后,曹仁受征调讨伐马超、韩遂为首的关陇军阀,后又平定河间田银、苏伯叛乱,恢复以行征南将军身份屯驻樊城,镇守荆州。【2】建安二十二年,曹仁再受征调,前往对抗东吴的东线战场居巢屯驻了若干时间,【3】估计若干月后又回到原来樊城的屯所,继续原职务。所谓多事之秋,曹仁也身不由己。建安二十三年冬,在原本与关羽对峙的局面下,曹仁恰又遇上了治下宛城侯音、卫开的叛乱,遂又从樊城出发,与庞德合军,于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平息叛乱。曹仁受封征南将军,返回樊城屯所,继续抗击关羽。【4】

    这样估算下来,曹仁除了受征调出任外,实际镇守荆州也有7-8年光景,对襄樊一带的地理和气候,即便不如天文官、气象官那般专业,亦可谓具备相当的认识。每年夏秋之际,襄樊一带都会降雨,江水都会相应的上涨,对河岸堤围都会是挑战。若放任不管,不仅对治内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容易滋生民变;还将给军事防务、军建武备和兵员安全等方面带来破坏,不利于国防。关羽与曹仁的南北摩擦由来已久,为国家计,曹仁对于治内每年的河防、水务等工作,应当是比较重视的。当然,如果非要认为曹仁不治河防水务,那么河岸堤围的建设也必将废弛,经过多年江水冲刷下来也就难免多处崩坏,那么关于建安二十四年的那次“水淹七军”,就纯属天灾加曹仁导致的人祸而已,与关羽决堤也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1】《三国志•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十四年十二月,周瑜攻曹仁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
    【2】《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十六年三月,马超、韩遂反。
    《三国志•武帝纪》:十六年三月,遣锺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
    《三国志•曹仁传》: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三国志•武帝纪》:十六年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
    《三国志•杨阜传》: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
    【3】《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二年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4】《三国志•武帝纪》: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三国志•曹仁传》: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


    关羽攻打襄阳、樊城,是有备而来的,多以舟师经水路北上,然后登岸攻城;也可能水陆并进。总之,关羽必然动用舟师北进。【5】之所以说关羽有备而来,是因为他对襄樊一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深知舟师在围攻襄樊过程中的作用。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情况看,关羽舟师的作用简单概括至少有三个方面:1、进退皆宜;2、防备水患;3、封锁江面【6】

    关羽分别进兵包围吕常驻守的襄阳,和曹仁、满宠驻守的樊城。【7】但樊城这边尚未合围,期间曾遭到庞德部的顽强阻击,兵锋稍挫。【8】双方各自收兵回营。这时于禁所率“七军”亦至。曹仁遂命庞德部驻扎在樊城北面十里处,与于禁军毗邻。【9】

    史书没交代清楚关羽进攻樊城、与于禁“七军”对峙时所在驻地的具体位置。保守一点讲,关羽可以驻扎河对岸,以天然屏障,与魏军隔江相望。但这样是无法进行决堤工作的。如果想要决堤,就必须立足于与于禁“七军”阵前对峙。笔者首先假设,关羽是有意决堤的。

    关羽要决堤,可能还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呢?
    1、选择决堤口必须距离自家军营较近,利于自军掌控,而不利于敌军掌控。
    这是必然的选择。虽说潜入敌军掌控的堤段挖掘,是很容易先淹到敌军。可在当时并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定点爆破,是需要时间和人力挖掘的。这种条件下,是不利于自军行动和作业的,而且极易暴露意图。但是,选择决堤口必须距离自家军营较近,待水到渠成后,岂非自家军队先遭殃?
    2、选择高地扎营。
    为避免决堤后自家军队先遭殃,还必须择高地扎营。史书对于关羽的营地是否处于高地并没有交待清楚。如果没有高地怎么办?那么,没条件的话,创造条件也得上。两军对阵之际,欲让士兵们搞城墙楼阁般的夯土作业,既没专业建筑工具,也没这个时间。就地取材用生土或砂石覆盖,看似节省工程,但还是不得不把营寨弄个底朝天,重新扎营。就这么费时间费人力物力的折腾,试想,曹仁、满宠、于禁、庞德有可能坐等关羽完工吗?
    3、选择开渠引流
    史书没对于禁“七军”驻地的地形进行详细描述,只是后来通过“水淹七军”,判断于禁的驻地位于地势较低的地区或者低洼地区。于禁也是久经战阵的宿将,如果他选择在阵前挖重围壕沟深堑以御敌,关羽怎么办?这样就算决堤,也有可能改变水道或减轻了洪水的冲击力。关羽难道还要开渠引流不成?但要把渠道挖到于禁阵前附近,显然也是异想天开的做法。

    关羽决堤所需要的条件,可能未必谈得上这些,但也可能还不止这些。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往往不是主观能动、想有就有的。老天下不下雨、江河涨不涨水、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涨水、下雨下多长时间、涨水又能涨多高,关羽在出兵之前根本不可能掌握得一清二楚。同时,正因为魏军并没有龟缩于樊城内,而是堂而皇之的驻扎在樊城外。所以,在以上设想的这些条件当中,可以发现,与其说决堤成功全赖关羽一边“赌天气”一边在创造条件,不如说更多的取决于魏军的友情配合。而事实就是,魏军毫无理由配合关羽。既然这样,说句老实话,关羽军的船只与其在出发前装满建筑工具,还不如装多一些诸如弓箭、刀、盾牌、云梯等的攻城战具吧。

    【5】《三国志•于禁传》:羽乘大船就攻禁等
    【6】《三国志•赵俨传》: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7】《三国志•徐晃传》: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
    《三国志•满宠传》: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
    【8】《三国志•庞德传》: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9】《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此外,笔者比较在意“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关于这个话题,还是先谈谈樊城的一些地理描述。

    《元和郡县志》:“临汉县,紧。南至(襄)州二十里。本汉邓县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国也。西魏于此立安养县,属邓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属襄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县城南临汉水。”这个记载说明樊城南临汉水。

    《襄阳县志》载:“樊城在县北,隔汉水,晋宋间置县,后因废樊城人安养,唐改临汉,宋省人襄阳,虽不名县而城犹存。宋季元兵破之后,修城书者惟嘉靖三十九年一见于明志。向有九门,东迎旭,南没于水,南会通公馆,西南迎汉,西北朝觐,正北朝圣、定中,东北屏襄,岁久城圮濠亦平。”这个记载说明,樊城就在襄阳之北,两地隔着汉水;而且樊城的城市风貌到了宋代还能清晰可见。樊城原有九座城门,南边的三座已没于汉水之中,其余六座名称分别是迎旭门、迎汉门、朝觐门、朝圣门、定中门和屏襄门。由于年代久远,城墙垮了,护城河也淤塞平了。【10】

    同治《襄阳县志》引《图经》载:“襄阳居楚蜀上游,其险足固,其土足食,东瞰吴越,西控川陕,南跨汉沔,北接京洛,水陆冲辏,转输无滞,与江陵势同唇齿。往者常筑樊城以为守襄计。夫襄阳与樊城,南北对峙,一水横之,固犄角之势。樊城固则襄阳自坚;襄城坚则州邑皆安。然则襄阳者,天下之咽喉,而樊城者,又襄阳之屏蔽也。”这个记载说明,樊城与襄阳虽一水之隔,但自古唇齿相依,互为犄角;樊城可作为襄阳北面之屏障。【11】

    《襄阳县志》载:“古城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00米。”这是当时襄阳城的大概范围。而樊城作为襄阳北面之屏障,城市范围大概与之相当,或可能更小。也可以得知,古时所谓的城,比起现在的城市规模可是小很多的。

    然后回到刚才“仁使德屯樊北十里”的话题。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则一里三百步为l800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12】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则十里等于4158米。

    之前一直没有谈到关羽军团的军营驻地方位,而当谈到关羽决堤的条件时,往往不少看官会联想到关羽军团就在“樊北十里”处,也就是于禁“七军”与庞德所部之北面扎营,因为关羽军团尚未解决于禁“七军”与庞德所部,故不能逾越之而兵临樊城之下。按照关羽军团上万兵力,以及于禁“七军”和庞德所部的人数,【13】估计两大阵营直线距离300—500米之内,依然颇具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压迫感。

    对于关羽军团位于于禁“七军”之北面的驻军方位,笔者颇感疑惑。
    1、于禁、庞德部距离樊城四公里多,肯定连樊城城墙都看不到了。于禁用兵个性“毅重”,【14】为什么非要背向樊城四公里远,而独自力拒关羽军团南攻呢?如果与樊城互为犄角,岂非上策?
    2、关羽军团驻扎此地,距离南面的樊城已经四公里半左右近五公里远,那么距离樊城南面对岸的襄阳的围城友军就远上加远了。虽然以舟师进退皆宜,但被于禁“七军”拒于北,战线将可能越拉越长。
    3、关羽军团基地在南方,显然不是从北面出发来到樊城的。既然这样,军团背对着曹魏大本营,面对着于禁“七军”。对峙时间一长,曹魏大本营援兵一到,关羽军团将腹背受敌。
    4、关羽舍舟楫,登岸扎营于比“樊北十里”更北的地方,如果是为了攻打樊城而准备,这段距离也未免太过遥远了,与其说兵临城下,倒不如说樊城已经解围了;关键是樊城之前还有“七军”挡路,在以骑兵步兵为主的于禁“七军”面前,【15】关羽军团要硬拼突破,或者迎战“七军“突袭,可以说并不具备优势,极有可能两败俱伤、伤亡惨重。关羽未及攻城,可能已经半路夭折,后劲不继。

    综合关羽决堤条件的可能性和关羽屯兵方位的可能性,笔者推测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关羽军团驻扎的纬度位置介乎于禁“七军”和樊城之间,距离于禁“七军”更近;而经度位置则在江河对岸,与于禁“七军”隔江相望。原因如下:
    1、从于禁“七军”和庞德所部在“樊北十里”扎营可知,关羽军团不会在樊城南面集结;而关羽为避免腹背受敌,则会避免被“七军”拒于更北的地方,更不会扎营于樊城与“七军“之间。
    2、于禁“七军”和庞德所部“屯樊北十里”,自然是经过与曹仁、满宠商议的结果,这当中必然考虑到两岸的渡口位置和地形方面等因素。于禁“七军”和庞德部当然时刻盯紧了关羽军团的动向,实施强迫性防守,尽量逼迫关羽远离樊城郊外。关羽作为刘备最倚重的军事统帅,具备相当的军事素养并不为过,与其强渡至“七军”与樊城之间背水列阵,倒不如凭借江河的天然屏障与“七军”对峙,以待时机。
    3、于禁“七军”与关羽军团隔江相望,一俟关羽军团渡河,便可以一边拉开阵势准备半渡而击,同时一边可以快马联系樊城出兵,共同夹击。按古时最快一天八百里加急的传送速度,大约18分钟,于禁的快马便可到达樊城;加上樊城对外也会有探子回报。大概关羽军团与于禁“七军”于河岸接战时,樊城援军就可以出发了。当然,在“七军”与樊城这样的布局下,关羽也不会往这犄角阵里钻,只能是暂时隔江对峙。


    说到这里,基本可以判定,关羽与决堤无缘了。

    【10】【11】魏平柱《襄阳城与樊城》,2010-05-31新浪博文
    【1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第540页:古今尺度的比较表。
    【13】《华阳国志•刘先主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14】《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评曰:于禁最号毅重。
    【15】《三国志•吴主传》: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议者或言,若非决堤造成洪水突如其来,那么于禁“七军”和庞德部怎么会毫无抵抗而被淹呢?

    首先,要分析建安二十四年的这次汉水暴涨是何原因。时值八月,不可能是春汛冰雪融水导致涨水,而是7-8月主汛期的“大霖雨”造成的,而且持续十余日。【16】
    其二,在“大霖雨”的情况下,还不用等到“汉水暴涨”,在下雨第一天就有可能造成“七军”军营“水漫过膝”或“泥泞不堪”。为了监视关羽军团,“七军”移营的幅度有所限制,或只能因地制宜寻找高一点的地方尽可能摆脱浸水的困扰。
    再有,当“汉水暴涨”而尚未漫过堤围时,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由于水位差,造成樊城周边地区河涌、水沟、暗渠等水道倒灌,形成内涝,低洼地区基本被淹没。城外“七军”军营所在地概莫能外。
    最后,当“汉水溢”漫过堤围时,情况已经不可收拾。平地五六丈水深,【17】按一丈十尺计,水深总约11.55——13.86米,保守估计算是最深处的水深约数吧。樊城内多处建筑物崩坏或被淹没。【18】

    从“大霖雨”之初,于禁“七军”和庞德部就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向高地移动,又怎么会甘愿呆在低洼地区,静待关羽军团慢慢挖凿决堤呢?决堤造成洪水突如其来的前提,是要储备水势,即汉水要涨到接近堤围的相当高度,在这时,因水位差已经形成倒灌内涝,“七军”营地已成泽国,关羽决堤已经没有必要,而且如果关羽军团与“七军”共处一地,自己也难道厄运,还谈何决堤,也难保于禁不会下令“七军”全营拼死突破关羽军营,抢夺船只;而从汉水倒灌到漫过堤围的过程,发生时间其实很短,推测在深夜或凌晨的短短几个小时内,【19】所以于禁“七军”和庞德部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只能不断的寻找高地避水逃命而被迫分割开来,毫无反击之力。【20】此时,关羽军团战机已现,纷纷登船开拔到对岸,向于禁“七军”和庞德所部发起攻击。【21】于禁被迫率部投降;庞德力战被俘,英勇就义;降卒被先后分批送往江陵看守。【22】

    【16】《三国志•武帝纪》:八月,汉水溢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
    《三国志•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汎溢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八月,大霖雨,汉水溢
    《三国志•庞德传》:会天霖雨十馀日
    【17】《三国志•庞德传》:樊下平地五六丈
    【18】《三国志•曹仁传》:城不没者数板。
    《三国志•满宠传》:樊城得水,往往崩坏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城得水,往往崩坏
    【19】《三国志•庞德传》: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
    【20】《三国志•于禁传》: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
    《三国志•庞德传》: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21】《三国志•于禁传》:羽乘大船就攻禁等
    《三国志•庞德传》: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羽乘大船就攻之
    【22】《三国志•于禁传》: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庞德传》: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又杀魏将庞德,威震华夏。
    《三国志•吴主传》: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议者又言,《三国志•魏书》诸传对曹魏战绩夸胜讳败本无可厚非,被关羽决堤“水淹七军”这等丢脸的败绩是不适合详写的,仅仅在《满宠传》“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一句中的“为羽所没”隐隐交待了“决堤”真相。

    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三国志•魏书》诸传“讳败”的理由成立,那么也意味着《三国志•蜀书》可以“夸胜”,但《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的阐述很是朴实,一点儿也没有“决堤”的意思;而且要说《三国志•魏书》诸传“讳败”,那么《满宠传》的记载岂非自打嘴巴?

    此外,“为羽所没”的“没”在这里不应理解为“淹没”,如果理解为“淹没”,也该是“为水所没”,例如《三国志•蒋济传》“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这句本身也说明了“水淹七军”乃天意弄人。“为羽所没”的“没”在这里应理解为“覆灭”“消灭”,例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赵破奴传》“遂没其军”。

    综上所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破于禁“七军”及庞德所部,俗称“水淹七军”,绝非关羽决堤所致。盖因主汛期“大霖雨”十余日,逐步引发“平地积水”“水势倒灌”“涨水漫堤”的水灾,致使以步骑为主而无舟师准备的于禁“七军”及庞德所部为水所困,丧失战斗力;而关羽军团本备舟师,遂趁势进攻,大获全胜。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1
    6654°C
    19
    • 纷成娇钢
    • tylak
    • 465463921
    • pursuu
    • 会飞的乌龟
    过: 他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关羽的运气出奇的好。
      历史有一种平衡,后来,一定有出奇的差。。
      固不其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还是想,1000米*1200米,人均面积40平米,这样容纳30000人的军营也够用了。充其量也不会达到1500米*1800米,人均90平米。呵呵。

    升级  7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2-4-20 17:53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这回是你拿我带高帽了啦,什么文科理科的·······我虽然不知道古人方圆的知识,但“方圆几十里”不是来自资料史书,而是出自你之口,我当然首先会想到按照现代人对方圆的理解嘛。
      PS:按您最新算的,这个军营也相当于4个襄阳古城大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如果单单讨论史书文字,这样恐怕会争论得“头破血流”。还是通过史书文字情景再现加推理,说服力强些。

    升级  97.5%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5-4 12:48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营长

    发表于 2013-12-7 15: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250米*300米,那是人的容积。就算加上建筑物、通道什么的,我算它扩大到1000米*1200米,人的容积只占1∕16,人均面积40平米,这样的军营总够了吧?
      所以我还是搞不懂,您说的方圆几十里的军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K兄混晚了几年,早已过了人才最鼎盛之时。
      羽迷会告诉你《季汉书.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羽引汉水灌禁军。
      

    升级  9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5-20 21:24
  • 签到天数: 6 天

    [LV.2]排长

    发表于 2013-12-7 15: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倒是有想过,因为关羽距离襄阳围城的部队不会太远,这是自然选择。但我对次就是没法解释,为什么“七军”和庞德部屯驻樊北十里呢?这个“十里”,我结合了襄阳城内的南北距离推算了一下,极可能比樊城南北距离还要远差不多2-3倍。
           另外,虽然洪流是急些,但毕竟关羽有船队,势力范围足以封锁江面,要回到襄阳也是可以的。

    升级  6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2-5-12 09:3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圆几十里?
      我算算,5米*5米=25平米,可以躺下10个人。30000人的话,需要25平米*3000=75000平米=250米*300米=100米*750米。要建个军营,总不能长宽比例失调,一边窄一边长吧?除非真的如我所讲的,于禁就是拉长了营地的河岸线,沿江设营防备关羽偷渡。
       
      如果是燕大您说的,于禁和关羽还隔着樊城,那么于禁军营也就250米*300米左右的结构,长宽比例相当。又何至于方圆几十里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我以前也一直以为"水淹七军"乃是关羽决堤所致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8:29 , Processed in 0.4819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