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张郃简介
张郃(?-231年),字儁乂(yì),冀州河间国鄚(今中国河北省任丘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车骑将军鄚侯,死后,追封谥曰壮侯。以临场巧变见称,先后跟随韩馥,辗转跟随袁绍。在跟随袁绍时遭到谋士郭图的诬陷,所以转投曹操。曹操曾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故事中的韩信,比喻张郃投归,在曹魏帐下常立功勋。后期抵御蜀国的表现出色,多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导致蜀国将领甚至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有所忌惮。
官渡投曹张郃于黄巾之乱的时候,以韩馥的军司马身份参与镇压叛乱。韩馥死后,效力于袁绍。在攻打公孙瓒时立下不少战功,升为宁国中郎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袭击乌巢,张郃说:“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是郭图却说:“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郃反驳:“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结果袁绍听信郭图,不听张郃的劝阻,派他攻打曹操军营,结果不但没攻下,缺乏救援的乌巢也被劫了。郭图将计谋失败后,诬陷张郃失败后出言不逊,张郃等将领惧怕被追究,于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对张郃的投降感到高兴,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此后担任著偏将军、封都亭侯。 汉中之战后来张郃颇受曹操重用,张郃在对马超和韩遂的讨伐,都立下大功,被委任镇守曹魏西部的大片国土,更先后与张辽、徐晃及夏侯渊搭挡。在曹操平定汉中亦出下不少战功。215年汉中之战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从散关入,派张郃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鲁投降,曹操回军,留张郃与夏侯渊、徐晃等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郃率五千步兵南下进攻巴西郡,欲迁徙当地百姓到汉中。刘备派征虏将军张飞领万余精兵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郃。张郃军进至岩渠,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张飞率精兵万余人从小道进攻张郃,由于山道狭窄,首尾不能相救,张郃军被击破,张郃弃马爬山和手下十余人退回南郑。升迁荡寇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屯于阳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迎击,张郃负责防守广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亲自率精兵万余人,分为十部,夜间猛攻张郃。张郃率亲兵与蜀军进行对抗,刘备不能攻克张郃,退走走马谷,放火烧营,夏侯渊知张郃兵少,调部分兵力来增援,并救火,途中遇上刘备军,被黄忠所杀。曹军大败,张郃同败军一起退守阳平关东。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推举张郃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帅。张郃出任,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张郃假节。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陈寿后评称张郃用兵以巧变称,而此战则显示出他的严整坚重。刘备起自河北,又曾北从袁绍,对张郃向来应有所知,阳平广石之役可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见裴松之陈寿《三国志》)夏侯渊死后,汉中地区的魏军群龙无首,军司马郭淮见状,便说:“张郃将军乃是国家之名将,为刘备所忌惮;今日事态紧急,非张将军不能安定军心。”于是立刻被推举为主将,并迅速重整因失去大将而混乱的军队。而当刘备听闻黄忠杀了夏侯渊,只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可见刘备所忌惮的是张郃。街亭大捷228年街亭一役是张郃一生最成功的战役,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北伐,其中的街亭之战,蜀汉马谡带领的军队不在山下据城而守,被张郃包围于高山上,张郃截断马谡的水源,大败蜀军。此后攻回早先叛降诸葛亮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令蜀汉该次北伐一无所获。在防卫诸葛亮的北伐取得功绩,《三国志》对张郃的军事能力评价极高:“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料敌先机不久后,张郃又被调到荆州与吴国作战,这时诸葛亮又再出祈山,魏明帝急召张郃至魏、汉边界的南郑,说:“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张郃却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魏明帝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张郃。张郃当晚赶到南郑,果然不出所料,诸葛亮粮尽兵退。魏明帝诏张郃还京都,拜车骑将军。此段在《三国演义》中并无记载。战死木门道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受命带兵进驻洛阳,诸葛亮因担心祁山粮道而带蜀军回退。张郃在木门道追上蜀军交战,结果右膝中箭,不治而死。据《魏略》记载,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导致张郃身亡。在《三国演义》中,描述张郃主动要求追击蜀军。
张郃为人心思细密,他精通历算,又擅长战场规划与谋略,在多次作战前必会分析敌我军势,然后再作详尽的谋略。在多次战役中显示张郃并不只是武将一个,而张郃更能称得上儒将。例如在袁曹的官渡大战、蜀魏的汉中战、定军山之战都荐举出不少计谋,又或是破谋等例如黄忠的“反客为主”之计、诸葛亮的“埋伏计”和算出蜀军急攻陈仓的粮数等。可见张郃的智谋并非池中物,连曹操都将之比拟为韩信。与韩信相比,二人有一些共同点:第一,两人同样精通历法;第二,两人同样善于算数;第三,两人皆为儒将型的大将。此外,张郃虽为将却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明修行,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被皇帝下诏嘉奖,将张郃比作爱好儒学的东汉大将祭遵,并将卑湛提升为博士。)张郃亦善处理各种变量,善于安排阵营的布局,推算出战斗的情势及地形,无不如计,蜀军中自诸葛亮及以下的人都十分忌惮他。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基于“拥刘反曹”的思想,在前期更是将张郃描写的无勇无谋,但小说终究是小说,无法掩盖历史真相。因而后期,将张郃英勇无比的形象突出描写,在九十九回中被诸葛亮围攻,一人拍马舞枪,冲出重围,在万军之中往来冲突,再在乱军中救出副将戴陵,连诸葛亮都称誉他勇武过人,更视其为蜀中之害,可见张郃为智勇双全的魏国名将。
才能表现陈仓战街亭之战大获全胜后,张郃一度被调回到荆州支援司马懿与吴国作战。228年诸葛亮攻陈仓,魏明帝急召张郃回京都,还亲自到河南城设置酒宴为张郃送行,并问:“等将军你到了,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攻下陈仓?”张郃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缺乏粮草,必定不能久攻,便回答:“臣还没到,诸葛亮就已经走了;算来诸葛亮的粮草撑不过十日。”接着连夜赶到南郑,张郃一到,诸葛亮只得退兵,张郃因此被任命为征西车骑将军。这一段足以表现出张郃的智慧和历法算术。木门道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司马懿派遣费曜、戴陵以四千兵力留守上邽,其余全部支援祁山,张郃认为应当分兵在雍、郿两县以防诸葛亮袭击后方,然而司马懿却担心无法抵御诸葛亮而否决分兵的提议,结果诸葛亮反而分兵留攻祁山,亲自帅军攻打上邽,不但击破守军还大量收割麦子,并且在撤军时利用地形使回防的司马懿无法交战。张郃说:“敌军远道而来,我军的优势不在作战,而是要以长远之计打败敌军。祁山的守军知道大军就在附近,人心自然会稳定,因此我们应当驻守于此,再以奇兵袭击蜀军后方,不宜前进又不敢作战而坐失民望。”司马懿不听,坚持要找诸葛亮,找到之后又登山掘营,不肯战,因而被部属说“畏蜀如虎”,之后在诸将请命之下才派遣张郃攻王平,不能胜,自己率军与诸葛亮正面交锋,结果以大败收场。后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无奈出战,于木门道遭蜀军伏击,中箭阵亡。史料的混乱之处裴松之在张郃传中提到:“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于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因此究竟是张郃先降曹操而后袁绍军大溃,还是袁绍军先大溃而后张郃降曹操尚有争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但,《三国志·魏书·曹操传》和《三国志·袁绍传》均为“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于是大溃。”再因,张郃、高览领“重兵”来看,应是先归曹操,而袁绍后败。关于张郃的记载,是《三国志》中较为混乱且前后不甚统一的。但根据其作者陈寿所处朝代为司马晋朝来看,就能明白其中道理。纵观《三国志》《魏书》《魏略》《汉晋春秋》等史料相关记载,张郃是司马懿一生中与之争论最多的一位。因而,陈寿作为晋朝的史官,不详细记录张郃事迹也在情理之中。
与张合相关成语:“屈指可数”:屈指,用手指计算事物的数量。据《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张郃》记载:魏文帝时,任命张郃为节度使督导关中诸军。他到达荆州时,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浅的时候,大船无法通行,只好住扎在方城。此时正好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魏文帝很担心,不仅亲自到河南城巡视,还增派军队给张郃,并问等他赶到,陈仓是否保得住?张郃知道诸葛亮的军队没有太多粮食,不能久攻,于是回答:“不用等臣到,诸葛亮就先撤退;我屈指一算,诸葛亮的军粮维持不了十天。”后来“屈指可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数量很少。
武器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汉末英雄记》中的记载,当袁绍听到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有这样一段对话: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俊乂,盍为吾破之!”《后汉书·袁绍传》记载:“余众皆走。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赜息马,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由此可见,张郃可能是使用的戟。“大戟士”的统帅就是张郃。大戟士仅仅百人,从史料推测,为袁绍的重装精兵部队,可与公孙瓒的千余人的白马义从相抗衡。《汉末英雄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但此文全部失传了,仅仅零散的留于各类史料之中。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张郃于七十回中就有“张郃复回,剌雷铜于马下”,和九十九回中就有“拍马舞枪,冲出重围,无人能挡”。小说和历史毕竟有区别,但枪与戟颇有相似之处。
评价- 陈寿:“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 陈寿:“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 曹操:“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 陈群:“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 刘备:“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 郭淮:“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
- 曹睿:“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 王弘:“昔魏朝酷重张郃,谓不可一日无之。及郃死,何关兴废?”《新校本南史·卷十九》
- 李密:“若隋代官人,同吠尧之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