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董卓生平简介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各种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立皇帝刘辩,挟持献帝,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发动董卓讨伐战,后来联军发生内哄,转而成为了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况,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刺史、州牧、郡王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建基西北少年董卓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及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耕牛宰杀大宴,彼此礼尚往来。后为兵马掾,巡视塞下。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胜利后升为郎中,把赏赐尽分部下。后为戊己校尉,但是因为犯罪而被革职。先后升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讨伐黄巾军中平元年(184年),汉灵帝封董卓为中郎将,命他讨伐黄巾军,却失败,然后被免职,后来韩遂和边章起兵凉州,董卓再度被任为中郎将,随破虏将军张温讨伐。利用敌方因为出现了流星而萌生退意,主动出击,斩杀数千人。于追击时为羌人围困,利用水坝蓄水,表面用作捕鱼,实则掩人耳目在水底行军成功撤退,并且以水坝决堤阻止追兵。在张温军中唯一全师而还,封斄乡 (雍州武功) 侯,邑千户。中平五年 (188年),韩遂和边章再度来犯,封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大破韩遂等。中平六年 (189年),先后封为少府、并州牧,因为不愿意把兵权交给皇甫嵩,都拒绝领受。心知天下必将大乱,拥兵自重,驻兵河东,静待时机。
入主洛阳中平六年 (189年),何进欲除宦官,但是为其妹何太后所阻挠,所以请董卓领兵入宫作兵谏,结果何进先被宦官杀掉。董卓见袁术放火烧宫的火光知道乱事已经生起,于是引兵急进,随即找到被宦官虏出的少帝和陈留王(未来的献帝)二人。初入洛阳时兵力只有3千人,为求营造大军压境的场面以震慑邻近诸侯,每晚令士兵出城,翌日再大张旗鼓入城,令到洛阳全城有大军源源不绝进军之虚况。不久令其弟董旻联合吴匡杀掉上司何苗,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掉少帝,立刘协即位 (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杀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董卓既已掌权,亦思拉拢豪杰贤士,建立名声。先以威胁手段,强迫荀爽和蔡邕等人赴任朝廷官职;而后袁绍与董卓发生争执,只身离开洛阳,董卓本想杀害袁绍,但是经过手下伍琼和周毖等劝说,乃改以怀柔手段安抚之,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同时也提拔了另一批名士为官,例如陈留太守张邈、冀州刺史韩馥和豫州刺史孔伷等人,但是后来这些人却全部成为了日后讨伐董卓的主力。
董卓讨伐战主条目:董卓讨伐战
献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爆发了董卓讨伐战(《三国演义》中记述“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实则上只有13路)。以袁绍为主的关东联军并未对董卓发兵;西元190年1月17日,董卓迁都长安,曹操起兵追击,在荥阳汴水遭受徐荣击败,随后关东联军发生内哄,讨伐联军遂终不了了之。
长安暴政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了亲信,用上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尚书以下官员自行绕过朝廷到董卓家中议事,董卓与官员言语间略有不合即被当场杀死,引起朝野不满。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在《三国演义》,吕布与董卓关系变得恶劣是因为受到受义父王允所命的虚构人物美女貂蝉所挑拨),结果成功。根据史书记载,董卓身躯肥胖,弃尸后,陈尸示众;守尸的士兵在董卓肚脐眼中插上灯芯,点燃照明,持续了数天。苏轼以此事写了诗《郿坞》嘲笑董卓的下场:“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董卓余党李傕和郭汜带兵进城,杀死王允,并把持朝廷大权。李傕等人把董卓骨灰合敛一棺殓葬,殓葬当天,大风大雨,雷电劈中其棺木,水流入墓穴,漂浮其棺木。
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 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腢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呜呼,人之生也难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 民谣曰:“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尤不生。”(意为:董卓,你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