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积分获取及使用技巧附件上传须知俘斩万计挫诸葛——揭秘三国“神战”系列

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7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3012|回复: 5

俘斩万计挫诸葛——揭秘三国“神战”系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诸葛亮,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但在我国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的传播,诸葛亮的名声比司马懿要大得多。
  
  本文所要谈的“俘斩万计挫诸葛”这场战役,习惯上一般称其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下常简称为“四伐”)。此战役的一方主帅为蜀国诸葛亮;另一方主帅为魏国司马懿,其麾下有著名的战将张郃。这场战役以蜀军失败撤军而告结束,战役的结果,蜀军被“俘斩万计”,损失较为惨重;而魏军则丧失了一位威震敌胆的名将——张郃。
  由于《三国志》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很不完整,而其它的各种史书在记载此次战役时,对材料取舍不一,互相之间差异较大,因而,长期以来人们此战的认识存在分歧,尤其对于蜀军究竟是否在撤军时被“俘斩万计”争议很大。这种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揭秘三国神战系列”的兴趣。本文的目的便是揭秘此战真相。
  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完整、详细的记载见于《晋书·宣帝纪》;《三国志》亦有很多篇传记涉及此战,但即使综合全书,也未能给出完整的描述。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此战明明发生于三国期间,为什么《三国志》中只有零星史料,反而《晋书》倒有详细记载?原因如下:
  “第四次北伐”的战胜方是司马懿,所以,完整的战斗过程本应记载于司马懿的传记之中。而诸葛亮作为“四伐”失败的一方,其传记中只能略提几句亮点,不便记载战争全貌。然而,由于司马懿是晋室的始祖,已被追谥为晋宣帝,因此《三国志》中未包含司马懿的传记(同样,也没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三人的传记)。反而二十五史的《晋书》,开篇第一传便是《宣帝纪》(紧接其后的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三人的传记)。《宣帝纪》详尽地记载了司马懿的生平及军功。因而,关于“四伐”战役的详细记载,就只出现在了二十五史《晋书》里的《宣帝纪》中。

  为了认识“俘斩万计”记载的可靠性,先来研究一下《三国志》对“四伐”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关于此战记载散布于《明帝纪》《后主传》《诸葛亮传》《张郃传》《李严传》《王平传》等一些传记中。
  由于诸葛亮被抬上了神坛,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倾向于去否定任何有关诸葛亮的负面史料。有些人根据《三国志》中未见蜀军被“俘斩万计”的记载,便意图否定“俘斩万计”的真实性。但其实,《三国志》虽然没有明文记载蜀军被“俘斩万计”,却也留下了能印证蜀军被“俘斩万计”的若干重要线索:
  一、蜀军退军时,全军处在“粮尽”的不利状态(《后主传》《诸葛亮传》《李严传》均有记载)。《孙子》云:军无委积则亡。蜀军缺粮,形势非常不妙。
  二,蜀军退军时,遭到了魏军的大规模、迅猛的追击(《后主传》《诸葛亮传》《张郃传》《宣帝纪》均有记载)。蜀军缺粮、又身处敌国境内、且被强敌追歼,种种不利的条件,使蜀军处于极为凶险的境况。魏国的名将张郃亲自领兵追歼蜀军,张郃还中了流矢,可见魏军投入的军力较强,战况激烈。
  三、魏军获胜后,受到了魏国朝庭的较高规格的嘉奖(《明帝纪》《宣帝纪》《张郃传》均有记载)。查史料,魏明帝只在诸葛亮第一次、第四次北伐之战后,有过这类高规格的嘉奖。我们已知,第一次北伐蜀军失败损失惨重,当时诸葛亮的整个前军(由马谡率领)几乎全军覆没。比照一下即可推断,第四次北伐,蜀军应该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否则魏明帝不会对参战的将领们又是封爵又是增位。

  以上三个证据——“蜀军粮尽”、“蜀军在敌国境内被强敌追歼”、“魏军战后获得其皇帝的高规格嘉奖”——为应证蜀军被“俘斩万计”的说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蜀军在“四伐”在撤军时被“俘斩万计”的记载,正是出自前面提到的、详尽地记载了司马懿的生平及军功的《晋书·宣帝纪》。
  
  《晋书·宣帝纪》对这场战役进行了详细而完整的记载(为节省篇幅,原文中所记载的司马懿用兵方略及某些局部战斗等一些内容被省略):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天子……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等讨亮。……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帝……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认真研究这段记载,并比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会发现,《宣帝纪》对“四伐”之役的记载更加翔实,二者在内容上各有取舍但互无矛盾,完全可以共存。
  说明一下,文中“俘斩万计”里的“万计”,是一种虚指,有“近万”、“上万”、“万余”多种可能的意思,其精确数字不可知。有人误认为“万计”表示“数万”,并进而质疑:假如蜀军真的损失了数万军队,遭受这么重大的损失,《三国志》里怎么看不到恶果呢?可见“俘斩万计”不可信。——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万计”的含义而做出的错误推断。一只数量接近十万的大军,面临粮食吃光、强敌追歼,最后仅损失了“万计”,应该还算不上毁灭性的打击。
  这里不妨举个“万计”一词的另一个例子。《三国志·许褚传》有这样的记载:“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许褚作为军队前锋,所率兵将数量有限,却一战就将敌军“斩首万计”,显然,此处的“万计”绝不可能有“数万”之意。
  
  综合《三国志》《晋书》,我们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战史,进行归纳总结。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兵出祁山,攻打魏国的上邽地区,魏国派司马懿率军迎战。经过几次战斗之后,蜀军粮尽撤军。魏军派张郃统大军追击,两军激烈交战,张郃中流矢而亡,蜀军则被“俘斩万计”,但主力撤回了汉中。
  
  再来深入地探讨一下否定“俘斩万计”的观点。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诸如“三国志中无明文记载”“蜀军被俘斩了好几万,怎么好象没多大事一样”,等一些靠不住的依据,还有其它的什么论据吗?有的,但这些“论据”同样、甚至更加的不可靠。
  譬如,有人搬出《汉晋春秋》的一段记载: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他们将这段记载解读为蜀军大胜魏军,并进而认为:既然蜀军大胜了魏军,那说明蜀军厉害,怎么还会发生蜀军被魏军“俘斩万计”的事呢?
  此种论点,是极为可笑的。
  第一、前述记载之事仅见于《汉晋春秋》,未有别的史料佐证。而《汉晋春秋》并非一种严肃的史书。此书是作者借着著史来为蜀汉立正统的,不能不对蜀汉进行极力歌颂、凸显其光辉形象。史学家裴松之在引用《汉晋春秋》时,多次发出批评,甚至怒斥该书某此内容“疑悉凿齿自造耳”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这些内容)看来都是习凿齿瞎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汉晋春秋》中有关蜀军“大胜”的记载,如果未有别的史料佐证,其本身是极不可靠的。
  第二、退一步即使上述记载是可靠的,也不能否定蜀军被“俘斩万计”。“四伐”是个大型战役,即使过程中蜀军曾经有过取胜的局部战斗,但战役后期,由于蜀军粮尽,又处于被魏军主力强力追击的极端不利状态,被“俘斩万计”是很自然的。没被俘斩万计,那倒真是有点神话了。
  
   又譬如,还有一种观点,企图利用《晋书》整体上存在着的一些缺点,来否定“俘斩万计”记载的真实性。这也是徒劳的。《晋书》固然有一些瑕疵,但也应该就事论事。打个比方,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数学差,就推断其体育也差,更加不能因此就随意对此人全盘否定;你也不能因为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差,就断定这个班级里没有优秀生。我们知道,《宣帝纪》是整本《晋书》最下功夫的篇章之一,可以算是《晋书》的精华篇章,其质量理应高于《晋书》的平均水准的。而且,与《汉晋春秋》作者为宣扬其“正统观”会抬高蜀国贬低魏国不同,《晋书》为唐代史学家所撰写,没有故意吹捧司马懿、打压诸葛亮的主观故意。
  
  综上,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战中,蜀军被“俘斩万计” 的说法是难以否定的,应该作为信史看待。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1
3017°C
5
  • 独倚、街角_哥、
  • qwe123456
  • 会飞的乌龟
  • 纷成娇钢
  • hebi
过: 他们

升级  40%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2-5-14 22:1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后来西晋代曹魏,也许司马懿这位卓越的魏晋政治军事家会像诸葛武侯、魏武帝那般名扬青史;通过史籍名著《晋书》的一些内容研究三国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的确是个好办法。

    升级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是“俘斩万计”,就连”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的记录,我也觉得有怀疑的地方。
      倒不是怀疑一场大战下来,不可能有这么大损伤的问题。而是“三千级”“五千领”“三千一百张”这么精确的记载,除非是军中情报的第一手资料泄露到史家手中,否则,只能当“概数”“约数”看,或者一种象征性指代。
      理论上,年代越久远,史料失真的可能性越大。而“俘斩万计”到了李唐史家之手方显本色,更趋于一种象征性指代。

    升级  97.5%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5-4 12:48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营长

    发表于 2013-12-7 15: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肯定LZ的贡献,作此文需要费不少时间引用、编写,也需要费不少逻辑思考。赞一个!
      我个人对LZ大部分的论证和结论是赞同的。只是对LZ部分论证方法有些异议。

    LZ说“四伐”的详情在《汉晋春秋》所载乃是孤证,不可靠。那么在《宣帝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传对“四伐”情节的描述都比其他诸传更为详细。既然没有哪个传比它们俩更详细,只要两传的详细内容与诸传没有关键性的内容差异,似乎并没有哪个传能认证两传的内容。

    LZ知道《汉晋春秋》的政治倾向是以蜀汉为正统,但您不能忽略了另一重要倾向“以晋承汉”。在司马氏仍然掌权的东晋,习凿齿刻意褒美蜀汉诸葛亮,而丑化本朝的老祖宗宣皇帝,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习凿齿有必要这样厚此薄彼吗?
      《汉晋春秋》虽以汉、晋为正统美化,但更着重于晋朝。因此,LZ言《汉晋春秋》刻意美化蜀汉,来作为此书“并非一种严肃的史书”的证据之一,未免过于片面。

    《汉晋春秋》虽有瑕疵失实的地方,但对史学也非一无是处。《诸葛亮传》裴注征引材料最多的是《汉晋春秋》。LZ可以不信《汉晋春秋》的部分资料,但如果裴注选择引用到的那部分《汉晋春秋》资料,还是权威可信的,因为它首先经过了裴松之的“筛选过滤”。所以,LZ以此说法证明《汉晋春秋》“并非一种严肃的史书”,未免以偏概全。
      ---------------------------------------------------------
      以下是本人对“四伐”的一些浅陋看法。
      
              关于诸葛亮第四伐事件,《三国志》诸传中,《诸葛亮传》《王平传》《后主传》《明帝纪》《张郃传》《郭淮传》均有载,详略不一,尤以《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较为详尽,且与以上诸传所载内容无明显矛盾;《晋书》诸传中,以《宣帝纪》最为详尽,与《汉晋春秋》所载略有不同。
              简单地将《三国志》诸传关于“四伐”的过程归纳一下:
      1.        亮出祁山,寇天水,别遣王平守南围;宣王率张郃、郭淮、费曜、戴陵出兵拒敌。
      2.        亮军上邽,破郭淮、费曜,刈麦;宣王引兵至,两军未战,亮退走
      3.        宣王于卤城寻亮军,两军相遇,宣王守营不战,诸将请战。
      4.        宣王进击亮营,张郃攻王平于南围。亮有所斩获,宣王还营;张郃攻王平不克。
      5.        宣王知亮军粮尽退军,否决张郃劝谏,令张郃追击;亮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射杀张郃。
      
              简单地将《宣帝纪》关于“四伐”的过程归纳一下:
      1.        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宣帝率张郃、郭淮、费曜、戴陵出兵拒敌。
      2.        宣帝否决张郃“分军往雍、郿为后镇”的建议,选择进军隃麋。
      3.        宣帝倍道兼程,逼退于上邽刈麦的亮军。
      4.        宣帝于汉阳遇亮军,列阵迎之,刚交兵而亮退。宣帝向祁山方向追击。
      5.        宣帝击破亮于卤城设下的重围,亮连夜撤退。
      6.        宣帝追击亮军,破之,俘斩万计
      
              仔细比较可见,两者于“四伐”的描述发生差异,是从“诸葛亮进军上邽刈麦,司马懿迅速进军逼退敌军”之后开始的。简单地形容两者差异之处,《三国志》描述倾向于诸葛亮“进退有度,稳中求胜”;《晋书》描述倾向于司马懿“指挥有术,势如破竹”。
              但个人认为,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亦可有兼容之处。因为两军阵势都很大,有备而战,就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不是一次两次战役就能道清说明的,也许两书各自记录的,只是某天或某次战役的片段,并不代表整个结局,双方互有胜负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上次亮军“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很突出,这次宣王“攻拔诸葛亮的卤城重围,迫使亮撤退”等;又比如宣王派张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但是诸葛亮“乘高布伏,弓弩乱发”抵抗追兵,乱军之中射杀张郃••••••只不过这一系列战役的胜负结果都渐渐地使局势演变,趋向于结局“诸葛亮再次退兵,司马懿守住国土”。
              之所以某些时候,论者们产生分歧,固然有为史料真伪而起的辩论,也有部分论者“以偏概全”的习惯,以局部胜负断言整个战略胜负。比如说这边厢诸葛亮“稳中求胜,斩获颇丰”就是诸葛亮完胜了,那边厢司马懿“势如破竹,俘斩万计”就是司马懿完胜了,好像不能容许整个战略中有战败的存在。
              史家既然为传主作传,溢美之辞、夸胜讳败等行为屡见不鲜,也无可厚非。作为论者,史料真伪之辩固然重要,也要慎防“以偏概全”的习惯,就像LZ所希望的那样,就算《汉晋春秋》部分内容可靠,也不能否定《晋书》某些内容的真实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就在于对“俘斩万计”这个“万计”的理解了

    升级  7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7-17 07:3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排长

    发表于 2013-12-7 16: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就司马懿那点战术,五根手指足够了。
      “俘斩万计”这话题讨论的耳根都生茧子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21:02 , Processed in 0.08869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