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7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4692|回复: 9

【转】钟会谋反是欲加之罪

[复制链接]

升级  3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一般认为,钟会的谋反是因为私欲膨胀,野心太大。钟会平蜀后,“威振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这段话是说,钟会认为自己太了不起了,完全可以称霸天下。即使造反的事情不顺利,还可以屯兵剑阁,在西川自立为王,像刘备那样割据一方。
  《三国志》上还说:钟会内起反心后,先是上表告发邓艾谋反,令监军卫瓘收槛邓艾父子,然后同西蜀降将姜维结成同盟,准备杀死大批魏将,最后以五万蜀军为先锋进攻长安、洛阳和许都。
  史志上虽然言之凿凿,但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往往是假相。
  钟会是曹魏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司马师评价钟会“此真王佐材也”。司马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率军东征淮南毋丘俭和诸葛诞的叛乱时,钟会一直跟随左右,“时人谓之子房”,“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是说,当时大家认为钟会的军事才能和汉初的张良好有一比,在战略部署、战役组织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样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在策划谋反方面却显得十分弱智的,着实令人无法理解。
  首先,邓艾作为一方诸侯,不是钟会想除就能够除掉的,也不是想告发就能告发得了的。其次,如果真的钟会想要谋反,正确的做法应该以魏将中的老部下为核心进行,而不会去与蜀国降将结成联盟。再次,如果钟会真的要调转枪口进攻曹魏,也应该派熟悉地理的魏军为先导,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的蜀军去打前锋。
  如此弱智的计划没开始就被迫草草收场了。军队还未集结,军人就哗变了,钟会和姜维也都被下属杀死了。
  根据钟会的为人和一连串有悖常理的事件,我们只能认为钟会的这段历史同样被人有意歪曲了。事实上,钟会根本就没有谋反的意图和谋反的行动。钟会出身名门望族,其家眷、亲属大多都在中原,钟会谋反意味着什么?钟会刚刚立下平灭敌国的显赫大功,是正常人都会想回朝图个封妻荫子,享受功名厚禄,更何况中原锦衣繁华,放着好端端的大好前程不享,在西川这等落后边远山区妄图称王称霸,即使有姜维之助,但大多蜀人未肯归附,如何“不失作刘备也”?
  那么为什么大家要说钟会谋反呢?很显然,钟会的谋反罪名是被司马昭强加上去的。
  司马昭为什么平白无故要诬钟会谋反呢?
  事情还要从当年钟会率十万大军出征时说起。当年钟会率大军出征西蜀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魏国一位叫邵悌的大臣来求见司马昭,对司马昭说,钟会身率十万之众是否会对政府构成威胁呢?司马昭说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
  是说:等钟会攻下西蜀,蜀人已经被打怕了,也就不敢再想作乱了,而派出的将士呢,也人心思归,不会去反叛,所以大军驻外不会出现问题。
  司马昭的话其实透漏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司马昭像所有君主和权臣一样对手握重兵的将军早就心怀忌惮,害怕部队谋反;另一层意思是,司马昭不怕钟会发动兵变的条件是寄托在钟会与西蜀通过战争达到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但是伐蜀战争的结果却与司马昭的构想相去甚远。大约是魏国的将领《孙子兵法》学得太好了,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完全贯彻了孙子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战争理念,在战争中,努力把战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钟会得姜维全师五万,邓艾呢,“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是说邓艾的部队,军纪严明,归降的蜀人都能重复旧业,百姓安居。
  可以说,钟、邓两位将军把战争的精髓用到了极至,人民是拥护的,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却给司马昭出了个难题。
  钟会、邓艾手中的十余万人马,再加上西蜀的降军,总数不下二十万人,二十万大军是足可以对任何政权摧枯拉朽的。司马昭为防止邓艾和钟会拥兵自重,便给两位将军强加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司马昭先说邓艾谋反,让钟会解决邓艾。但钟会没有行动,而是让与司马昭关系最近的监军卫瓘前去抓捕邓艾。
  监军卫瓘解除邓艾武装后,司马昭腾出手来便开始解决钟会了。
  在具体行动上,司马昭在魏军内部用监军卫瓘和将军胡烈、丘建为内应,散布谣言,诈称钟会要谋反,企图坑杀众将,扰乱军心;在外部采取大兵压境的方式,威胁钟会。钟会在司马昭的政治攻势和内外夹击下,被彻底摧垮了。最终被误认为自己想谋反的亲兵所杀。与钟会在一起的以姜维为首的蜀国降将,也被假以谋反罪名卷入其中。最终寡不敌众,姜维、张翼等都死于乱军当中。
 
  司马昭在杜撰了钟会谋反的事情后,为了把钟会谋反的事描绘得更加令人信服,同时为了彻底消灭蜀汉原有的武装力量,又把姜维伙同钟会谋反的故事掺加了进来。钟会根本就没有谋反的意思,那姜维的诈降之说则更是无稽之谈了。
在我看来,姜维并非诈降,而是真降。
  那么,为什么说姜维并没有诈降曹魏呢?
  首先,姜维诈降的事并未见诸正史。
  《三国志》正文中只是提到钟会对姜维如何友好,并未提及姜维对钟会诈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记载“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段话是说,钟会优厚地对待以姜维为首的蜀汉降将,暂时把他们原来的印鉴、名号、符节、车盖这些象征权力的东西都还给了他们。并且,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还对长史杜预说,像诸葛诞和夏侯玄这样的名士都比不上姜维的水平。
  说姜维和钟会关系好和说姜维诈降完全是两个概念。
  至于姜维先伪事钟会,再杀之以复蜀土的情节都是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和《晋阳秋》这样的野史中记载的。
  第二,姜维如有复蜀的愿望,可以选择多种途径,而诈降的手段过于繁琐,情节过于离奇。
  其实,复蜀的办法有很多,姜维完全可以引军后撤,偏安川南,以后另做图谋,或者投奔东吴,伺机复蜀。但姜维却选择了一个所谓的诈降办法,着实令人费解。而且,姜维明知刘禅已被邓艾俘虏,后主发出的所谓圣旨不过是邓艾的号令,却还去执行,实在让我们想不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姜维不是诈降,而是真降。
  按照野史的一些记载,姜维复蜀愿望的实现是要分三步走的。一是诈降钟会,取得钟会信任,二是策动钟会谋反,与曹魏交战,三是杀掉钟会,以迎后主。
  但这三步环节太多,并且每一步都不好走。等到最后,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是谁都无法预料的。事实上,姜维连第一步都没有走通。
  如果我们对史料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钟会对姜维并不放心,而是时刻提防,因此姜维哪有可能策反钟会呢?
  钟会称赞姜维,与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度,并不表明钟会与姜维有着多么亲密的关系。因为钟会和姜维过去除了在战场上,双方没有什么接触,钟会接触姜维后称赞几句都是很正常的。况且,聪明人是不会随便贬低对手的。称赞对手水平高深,也是变相抬高自己的手段。如果对手什么都不是,那么赢了这样的人也说明不了自己有多大能耐。
  至于出则同车,坐则同席的做法不但不能说钟会与姜维的关系多好,而恰恰说明钟会对姜维是不放心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可见钟会对姜维的杀机。
  我们知道,当年曹魏伐蜀成功,主要得益于邓艾的奇兵偷袭。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后,采取斩首行动,直下成都。姜维的五万大军是在基本没有损伤的情况下投降钟会的。
  古今中外对投降的军队的处理都是一件棘手的事,特别是如何处理大批有战斗力的降卒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战国时期,秦将白起之所以要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军,从现实的角度看,并不全是因为白起没有人性,而是因为四十万降军已经对秦军构成了严重威胁。虽然赵军投降了,但数量庞大的军人随时可能哗变反水,甚至可以对秦军进行致命的反戈一击。
  反观钟会,自己率领的十万大军面对姜维的五万降卒,采取了一个与白起不同的温和策略,他把象征权利的印鉴、名号、符节全部还给了姜维等降将,主要是为了安抚对方,不至于引起哗变。同时,钟会为了阻断姜维对归降蜀军的影响,执意要把姜维留在身边,不离左右。在钟会的眼皮底下,姜维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1
4701°C
9
  • urUpRstH
  • terkcov
  • 凯文
  • CnUjVxOQ
  • 乐趣数码论坛
过: 他们

升级  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0: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夏侯霸没死而是跟着姜伯约一起降魏,会很尴尬;
  锺会颇有胆魄和谋略,并未像秦将白起对赵国降卒、楚霸项籍对秦军降兵那般进行坑杀屠戮,可惜司马昭野心太大,容不得邓艾、锺会、姜维这些杰出人物!幸亏杜预是司马懿女婿,否则这位曾经备受弹劾的晋初功臣和军事家、学者也不知会什么结局!

升级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把这边的批驳信息,发到轩辕那边了。只是那边尚无回复。

升级  3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维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调动三军。
    所以,我们说姜维企图策动钟会造反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
      司马昭的预期目的的确达到了。“钟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是说,钟会死后,西川秩序大乱,乱军抢掠,死伤狼籍,西蜀的社会遭到重创。庞德之子庞会更趁乱将关羽一门杀绝,可见怎一个“乱”字了得!曹魏最有威信的两位将军身首异处,这样司马昭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
      钟会、姜维,包括连欲加之罪都没有就被无辜杀害的邓艾,这三位杰出的名将就这样淹灭在历史的废墟中,钟会更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令后世感慨不已。

升级  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设想很有创见和想象力,需要更多的论据

升级  4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钟会谋反并非蓄谋已久。
      爹爹功成名就、显赫三朝。出身于贵族钟家、堪称司马昭“子房”、无上恩宠集于一身的钟会,嫉妒邓艾奇计先克成都的不世之功,巧妙利用忠臣邓艾在关键时刻的政治错误,与监军卫瓘一同密奏司马昭,并令卫瓘部属缉拿邓艾所部,造成2人火拼,而钟会自己据有灭蜀全功以及平邓艾作乱之功。
      先前,钟会多年侍奉司马昭,作为司马昭的参谋,自然知道司马昭的政治手腕和不见得光的肮脏手段,尤其是成济刺杀魏帝一事,司马昭卸磨杀驴的惯用伎俩使用得炉火纯青、毫无破绽,还获得政治上的加封。钟会那么精明的人,自然知道领军在外、功高震主之事,而且密奏的乱事消息一旦到了主子那里,估计主子是谁都会怀疑,何况自己是领军灭蜀的镇西将军呢?但密奏邓艾谋反的事情已经做了,就得继续干下去。所以,能够功成名就凯旋长安的,注定不会是邓艾、卫瓘等,只能是自己一人。
      司马昭倒是胸有成竹的。他既不疑钟会谋反,也不担心任何入蜀的将军谋反,一切尽在掌握。既然有谋反的密奏到来,随着自己到了长安坐镇,一切都会清楚的。于是统军十万驻军长安。另派心腹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
      钟会此时慌了,没想到主子真的要卸磨杀驴,不然怎么会驻军10万在长安观望?还派贾充持节来汉中督诸军?自己掌握的军队数倍于邓艾部,更别说卫瓘的人了,要拿下他们易如反掌。主子只需静候佳音,何必率大军前来?个中玄机,不言而喻。幸亏自己入蜀秋毫无犯,尽收人心,还礼遇姜维等不少蜀汉臣民,或许可以一用。钟会遂真的反了。
      万万没想到,监军卫瓘也不是省油的灯,心里有数,矫诏征用邓艾部属,和其他入蜀的将军,如胡烈等人,迅速拿下邓艾父子。又巧妙与钟会多番周旋,绞尽脑汁在刀光剑影中自保,广泛于军中声言钟会谋反,剿杀之。而同时为避免邓艾平反,暴露自己曾经诬告。于是将计就计,杀了邓艾父子。自己就算不能全据灭蜀之功,亦可自圆其说,安然凯旋受封。

升级  3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贴,主要是想非常简要的讲讲钟会谋反的历程。主要想表明,钟会谋反是事实,但并非蓄谋已久。由最初的争权争功心态,发展到忌惮主子对己不利。也许是因为司马昭忽略了自己的政治手腕对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了长安驻军十万,以及派贾充持节驻汉中督诸军对钟会产生的沉重心理负担;又或许是钟会耍弄了一番争权夺利阴谋后心不自安,错误的对主子长安驻军十万以及派贾充持节驻汉中督诸军的政治手段过于敏感,一失足成千古恨。无论怎样,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钟会谋反细节可由《晋书•卫瓘传》以及《三国志•钟会传》得知。限于个人能力问题,可能我自己写帖的准确性,与史籍所记有出入。但“钟会谋反是欲加之罪”一说,都是假设。“假设说”的作者也许会说,既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无论《晋书》《三国志》都是欲加之罪的官方合理化。然而,官方是否合理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谁或有何物能证明作者的假设之说合理呢?
  
  另外,想问问LZ,文章是否从轩辕春秋论坛转来的?因为我也在那边看到过。

升级  46.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都是假设

升级  3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最近友盟很安静,在轩辕春秋论坛里看到此文,觉得有点意思,就转了。。分享一下。

升级  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9 2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此外,“假设说”的理据也有值得批驳的地方。

邓艾不是说除掉就除掉的,没错。有网友议论,以官阶称,“征西将军邓艾”比“镇西将军钟会”官阶高。高与低,无所谓,就算高,也高不到哪儿去,钟会还是司马昭的“子房”呢。姑且2人平级而论吧。但邓艾被除掉的原因,不怪别人,就怪自己在关键时刻犯了政治错误,凭借司马昭“指授节度”{1},自己就“承制封拜”{2}。邓艾自己还觉得忠君爱国、无愧于心,不怕他人非议。
  况且,如果说密奏的人只有钟会一人,作者还觉得“不是想告发就告发得了的”,那么,“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3}“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4},联名密奏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了,邓艾即便跳入黄河也洗不清。

钟会有自己的心腹将领,但“无间道”这玩意儿是很缜密也很要命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钟会禁闭了征蜀护军胡烈等人,信用帐下督丘建留在身边,“会帐下督丘建本属胡烈,烈荐之文王,会请以自随,任爱之。”{5}但没想到胡烈是丘建的恩人,丘建通风报信与胡烈等人,终于事泄。
  作者所言“以魏将中的老部下为核心进行”?我不知道作者所言的“老部下”所指是谁?如果是“钟会的心腹”,那么钟会也是这样做的,何必对之指责?如果是“曹魏宿将”,那么,我就怀疑作者脑子逻辑问题了,这些“曹魏宿将”是拥护朝廷的中坚分子,与他们共谋岂非饮鸩止渴,告诉他们钟会将要谋反?谋反之事,连帐下的人都得谨慎使用,何况“曹魏宿将”?
  至于“与蜀国降将结成联盟”,钟会这样想,无可厚非。只有蜀人才愿意呆在蜀地,强留魏国人在蜀地,能得到他们拥护吗?目下魏军内部敌我不明,除了心腹以外谁都可能是敌人,唯有蜀人愿意留在家园或驱除鞑虏。因此蜀国降将和臣民是必须联盟的。如果有长远发展,还必须笼络土著士族呢。

钟会的心腹将领也可以作为先导攻曹魏,但出汉中进攻曹魏不是首要的,借蜀军平内乱才是最重要的。
  1.最紧要的是以心腹领军作为主力,秘密消灭魏军中的异己,团结投诚的,团结蜀汉降将与臣民,迅速平定内乱,稳定政局;
  2.迅速派兵把守关隘险要,防止走漏消息,修筑防御工事以备不虞。特别提防驻扎汉中督诸军的贾充。
  3.派人传信魏国朝廷,发布假信息,尽量拖延朝廷派兵的时间。
  4.稳定政局后,派人东联孙权,才宣布废司马文王,“清君侧”等等。
  
  只可惜,钟会连第一步都没有做好······
  平内乱在蜀地,不借蜀军为向导怎么行?而“派熟悉地理的魏军为先导”打曹魏则是太长远的事情了。退一步讲,即便闭关割据川蜀也是可以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难道作者不懂吗?

作者的说法自相矛盾。一说“害怕部队谋反”,一说“不怕钟会发动兵变”。可笑。
  “文王曰:“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锺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6}
  可见,司马昭并未污蔑钟会谋反,甚至还将心比心的质问进言的臣子。总的来说,钟会侍奉司马昭多年,司马昭派钟会出征,不能说完全信任,只能说用人不疑。或者勉强说,有人谋反,希望谋反的不是钟会你啊。
  即便真有人谋反,根据司马昭的分析,以及自己安排的兵力布置和人事部署,司马昭也不惧任何入蜀的将军叛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如果司马昭要钟会死,根本不需要污蔑,只需传召钟会回去就可以。但恰恰相反,“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7},恩宠有加。但谋反之密奏也是件大事儿,不辨真伪,到底有没有谋反?又是谁在谋反?并不知情。于是“奉天子西征,次于长安”“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8}这一招是敲山震虎的试金石,效果立竿见影。

如果对姜维抱着敌视态度、出于监视姜维的目的,“同车同席”是不明智的做法。
  1.“同车同席”的持续时间短,不如派人日夜监视的效果好
  2.试问有谁会经常放着一个敌人贴身的?比方说美国国安局监视全球范围内的恐怖分子,但敢随身带着可疑的穆斯林分子进入局内监视吗?钟会拿位高权重的自己不当一回事,你信吗?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邓艾传》
  {2}《晋书•卫瓘传》
  {3}《三国志•邓艾传》
  {4}《晋书•卫瓘传》
  {5}《三国志•钟会传》
  {6}《三国志•钟会传》
  {7}《三国志•钟会传》
  {8}《晋书•帝纪•文帝》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11:46 , Processed in 0.3566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