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积分获取及使用技巧附件上传须知【读史心得】隆中对可信度低(原创)

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8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2776|回复: 9

【读史心得】隆中对可信度低(原创)

[复制链接]

升级  46.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2: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荆州益州山水相连,诸葛亮的隆中对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属,只不过是诸葛亮自己在自己的作品《诸葛亮集》里添油加醋大书特书而已,付诸行动的是庞统和法正、张松。兴平元年,刘表刘焉相互攻击无非是看重对方的地盘而已,前者有刘表刘焉互相攻讦,后者诸葛亮借鉴前人的经验有吞并益州的想法自然很正常的。而《隆中对》里说什么曹操不可争锋,可是诸葛亮在此出尔反尔言不由衷,刘备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袭击刘琮抵抗曹操又是怎么回事?和诸葛亮自己说的曹某人不可争锋矛盾太大,是诸葛亮忘了自己隆中对时说的话吗?真实情况是,刘备和诸葛亮当初会面,诸葛亮没说这句话。是诸葛亮自己添油加醋。

《隆中对》通篇的重点就是吞并益州,而真实的行动和诸葛亮关系不大,首功也不是诸葛亮。前者有刘焉和刘表互相算计,后者有刘备和刘璋的互相算计,诸葛亮都是旁观者,并不是真正参与实施者。而《隆中对》里杂七杂八的什么联合孙权等等更是假的,历史真实是鲁肃先联合刘备而不是诸葛亮先去联合孙权。鲁肃来之前,刘备想去投奔吴巨。《隆中对》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夺取荆州吞并益州而已,其他的全是诸葛亮自己润色加工。

更让人怀疑的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句话,当刘备全力与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时候,诸葛亮一反常态,甚至连当初劝刘备袭击刘琮抵抗曹操的勇气都没了。倒是杨洪驳回了诸葛亮:【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诸葛亮连争夺汉中都很疑惑,还谈什么【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要知道,想出秦川就必须打下汉中。诸葛亮当初要刘备率领益州的兵去打陕西秦川,汉中都打不下还怎样出秦川?而刘备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居然疑惑了,去问杨洪要不要打汉中。难道是诸葛亮忘了当初跟刘备扬言的《隆中对》了?其实是,当初刘备与诸葛亮对话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句话是诸葛亮后来自己添加的。陈寿顺手照抄诸葛亮集写进了三国志。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1
2785°C
9
  • sm0769t
  • vgocaxg
  • kenawcl
  • tyr5507
  • ohvfqcr
过: 他们

升级  36.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2: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逐个理解

亮与黄家联姻,与刘表也算有了亲戚关系。至刘表仙逝止,十年里,刘表的治州作为却始终入不了亮的法眼,诸如受制于蔡家蒯家无能为、不礼遇张羡致荆南三郡叛而连年不克、江夏三次为孙权所攻终丧土、荆北与张绣盟却数度为曹操所败、官渡之时本举足轻重却自保江汉、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等等,在亮的印象中,刘表非明主,就算此刻荆州尚在刘表手中,早晚必失。这是亮观察局势的前瞻性。

左将军虽客居荆州七年有余,然深得民心和士子之心、豪杰归附日益多、数保荆北拒曹军有功、数度劝刘表北上袭许不失争衡天下之心,在亮的印象中,同样是汉室宗亲的2个刘姓,一个经营荆州17年,一个客居荆州7年,似乎左将军更能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更有能力统御江汉。劝左将军取荆州保江汉,是亮久经观察左将军为人处事、寻思荆州新主以及为其预先设想好的计划。

如上回所言,“不可与之争锋”指暂时不能攻击曹操北方地盘、占州夺郡,因为完全不够实力,目下需要有个州郡地盘作为根基才可言发展,而脚下的荆州便是不二之选;而当曹操连根基都得拔掉你的时候、连身家性命都不与你主宰的时候、逼得你无路可退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跟曹操拼个鱼死网破呢?!亮议取襄阳,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若能控制襄阳(包括蔡家蒯家),在荆州政治首府振臂一呼权领荆州牧,更能统一号令领导荆州军民抵抗,然实际操作难;备议保江陵,钱粮军器丰富,守备薄弱,虽较之取襄阳易于操作,但政治上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反贼”“流寇”。无论襄阳还是江陵,亮与备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当无路可退时必须“亮剑”“与之争锋”。
  说到人心向背,“操拥百万之众”那是北方的事,形式上、政治上统一而已,军阀割据仍旧是事实。北地方定,急下江南,不利于政权稳定。君不见公瑾向孙讨虏言曹操必败的原因么?北方人心尚且如此,何况荆州?左将军经营荆州多年,少说都比曹丞相更具影响力。除了蔡家蒯家不买账,因为刘表在世时尚能把持刘表,一旦镇南仙逝,即便折尊侍奉,不投丞相投谁?!总体讲,左将军在荆州人心是占上风,但军力严重不足,不得不败走。

当自己正迷惘时,有高人给你高论,自己感到如醍醐灌顶时,往往思考上还是跟不上节奏的,需要一点时间理解。但为了表示给对方肯定或表示自己在仔细聆听,说个“善”倒也合乎情理。
  说到《隆中对》忽略信义侃侃而谈,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隆中对》是亮多年来对左将军在荆州所作所为深得人心的观测考察,作出肯定的判断,是有研究基础的。
  二,应当说亮比统更了解主公为人,因为亮在荆州看的很清楚,左将军是如何的深得人心,就算哪天去到益州,也会以同样手段征服人心;而统仅以时局和权谋出发,益州必取,取之而后再抚以仁义,所以左将军才觉得这般做法“霸王硬上弓”。
  三,后事果如亮所料。主公入川前结好了张松、法正等人,入川后不急于偷袭刘璋,而是应邀北上葭萌关。前后驻守一年,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为夺取益州做政治、思想、群众基础等准备。
   因此,《隆中对》反映了亮对主公的认识了解,通过这些认识,亮才做出了结合主公特点的未来奋斗规划,而主公也一如既往的收买人心为先,再谋征伐。

如上回所言,建国纲领提到汉中必取,但是9年后的实际情况,不容当家的亮不做考虑。所谓集思广益,征求他人意见也没什么不对嘛。现在后人看来,汉中争夺战刘备很风光,胜利光环笼罩下,显得亮保守,但多少人理解他的苦处?4年硬仗,益州方平,人心未定、兵马未歇、豪强四起,又有曹洪曹休张郃部入侵三巴,内忧外患哪!钱粮筹措骤急,军备人力物资调集紧张。既然主公决定以攻为守,亮也毫无懈怠,能做到“足兵足食”就很不错了,就是亮坚决执行《隆中对》政策的体现。
  有时候我们应当这样理解,雄主不顾一切攻城略地谋取霸业很平常,谋士耍耍嘴皮子附会主公的雄心壮志也很平常,但作为当家的肱股统筹全局、变不利为有利来支持主公霸业的举动却显得难能可贵!

升级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向来是后来总结的,至于是否添油加醋,就另说了。

亮总结了刘备在荆州7年的为人处世,深得人心,豪杰多归附。亮将备的这个优点总结在《隆中对》里反映给刘备,指出了日后霸业仍将需要“收买人心为先”,而备继续发扬光大,照样结好张松法正,在葭萌关用一年时间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亮既了解刘备,又懂得对症下药,对比刘璋寡恩不知存恤,让刘备收买人心的能力发扬光大,则【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孙讨虏少年英主,南天一柱,礼贤下士,国力日盛,至少政权稳定上升,在亮心里是清楚的。此外,亮兄侍奉吴主,亮可以不认识周瑜、鲁肃,但亮对其兄的眼光是不会怀疑的。曹操南征之势日盛,首伐荆州,后必下江东。江南2大势力唇亡齿寒,就算鲁肃不来,而荆州不结盟孙权共同抵抗,谁与同盟?

按上回所言,左将军虽客居荆州七年有余,然深得民心和士子之心、豪杰归附日益多、数保荆北拒曹军有功、数度劝刘表北上袭许不失争衡天下之心,在亮的印象中,同样是汉室宗亲的2个刘姓,一个经营荆州17年,一个客居荆州7年,似乎左将军更能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更有能力统御江汉。劝左将军取荆州保江汉,是亮久经观察左将军为人处事、寻思荆州新主以及为其预先设想好的计划。

就取汉中时机有所考虑,不能说明亮之前《隆中对》所言子虚乌有、添油加醋。按上回所言,就当时刘备势力背景下,出击汉中有难度。但既然主公决定以攻为守,亮也毫无懈怠,能做到“足兵足食”就很不错了,就是亮坚决执行《隆中对》政策的体现。我们除了目睹刘备汉中胜利的光环,还应该看到光环下亮在成都所作的艰难抉择和日理万机,为的还是实现当初的宏伟蓝图。

亮不是神人,《隆中对》时,他不会料到曹操南征是如此势大、不会料到刘琮瞬间拱手投降、不会料到主公携民渡江败走汉津、不会料到赤壁战后刘备取荆州是这番曲折,原计划劝主公果断接替镇南的荆州牧,统一号令,领导荆州军民,才是最初的计划。诚如此,即便结盟江东孙权,也未必割地以酬,又谈何“借荆州”?

升级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的问题:
  《隆中对》:【此诚不可与争锋】 意思是刘备不能和曹操争锋,然而,刘备途经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袭击刘琮【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这一点和隆中对里的【而其主不能守】很相像,然而,刘备三顾茅庐时,刘表依然在世,对刘备猜疑防范【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此时的荆州还谈不上“其主不能守”,更谈不上诸葛亮隆中对里说的【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而到了曹操南下,刘琮投降,刘琦屯兵江夏之时,刘备的选择和部署与诸葛亮差别很大,诸葛亮想攻占襄阳与曹操争锋,而刘备弃襄阳而保江陵,让关羽先行占领江陵,而后与刘琦会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与诸葛亮口中的【此诚不可与争锋】相比较,刘备确实是先做到了“不可争锋” ,而诸葛亮反而忽略了江陵和刘琦。刘备保江陵会刘琦,做到的是“先为不可胜” 此时谈不上夺取荆州的问题,而是保命的问题。而诸葛亮的做法只是印证了《隆中对》里的:【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里,刘琮能不能守还要看针对谁,而刘表能不能守还要看针对谁。刘备即便能打下襄阳,他也守不住。相比诸葛亮袭击刘琮,鲁肃的看法比诸葛亮实际的多,鲁肃认为恩信未立还不能占荆州【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此处不光是与曹操争锋的问题,更是人心相背的问题。与诸葛亮《隆中对》里解释“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理由差不多,诸葛亮说曹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骂曹操的,实际上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更何况曹操有强大的武装为后盾【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人心相背,刘备明显占下风。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让刘备夺取襄阳和曹操针锋相对,此举与《隆中对》矛盾很大。
  
  益州问题:
  最直接体系《隆中对》添油加醋的证据就是刘备与庞统的对谈。【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庞统认为刘备夺取益州是从荆州荒废,人物殚尽的情势下考虑的,没有曹操赤壁战败,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鼎足之计”。最关键的是,刘备强调自己毎与操反,最看重的是人心相背,庞统的回答最干脆也最实际:【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刘备综合了自己的特点和当时的条件才付诸于行动的,而刘备伐蜀没带诸葛亮,带的是庞统。此处绝不是《隆中对》里,诸葛亮侃侃而谈,刘备只说了个“善”就能完结的。诸葛亮《隆中对》里:【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然后,刘备只说了个【善】,此处与庞统和刘备对谈相比差别很大。《隆中对》把刘备强调的信义全部忽略,刘备没考虑自己的特点没考虑当时的条件,连问都不问然后就说:【善】然后他们两个就如鱼得水了...... 拍电影也没这么拍的。
  
  汉中问题:
  法正传里的记载:【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和刘备带着庞统打刘璋类似,刘备带着法正去和曹操争夺汉中依然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而绝非听了《隆中对》里诸葛亮的侃侃而谈一句【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的诸葛亮反而最不实际,对打汉中有迟疑。【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从诸葛亮不切实际让刘备打刘琮到此处质疑要不要打汉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懂虚实,看不出轻重缓急。更谈不上【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杨洪从实际情况考虑,认为是【此家门之祸也,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只有先保住家门才能谈【出于秦川】。
  
  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像是刘备征战的总结。
  没有张松法正背叛刘璋,谈不上隆中对里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没有孙权、鲁肃的主动结盟【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谈不上隆中对里的【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
  没有刘琮投降,曹操的赤壁战败,谈不上隆中对里的【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没有法正黄权的平汉中之策进而夺取汉中,谈不上【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没有鲁肃的【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借荆州给刘备,谈不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以上隆中对里的各种表述都是在相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和相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诸葛亮预测不到曹操赤壁战败,预测不到孙权、鲁肃主动结盟,预测不到鲁肃主张借荆州,预测不到张松、法正背叛刘璋,预测不到刘备能夺取汉中。而诸葛亮本人只是在孙刘联盟的环节中发挥了作用。与其说隆中对与后来的历史事件各种巧合,倒不如说隆中对是对刘备军事活动的总结来的实际些。
  
  更主要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的事件有【如鱼得水】这种事,而刘备仅仅对隆中对说了个【善】是很难解释通的,与庞统和刘备的对谈是矛盾的。
  
  更实际的是:【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其中【故众遂强】才是刘备如鱼得水,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基础。【日密】强调的是时间,是一点点的好起来,一天比一天亲密,【故众遂强】同样也需要时间积累,一点点的强大起来,才有可能是【日密】。
  
  隆中对里还有个硬伤:【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赤壁之战时,孙权江东内部依然有山越势力反叛,只能给周瑜三万人。与【国险而民附】冲突。

升级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no。。。。。。。。。。。。。。是真的

升级  34.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说了这么多,我看了老长时间了

升级  3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些质疑也很好理解。建国纲领的制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目的性,展现未来的宏图画卷。而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时,还得分析具体问题和操作时机。

亮认为不可与曹操争锋,是结合了皇叔在北方二十年行走江湖而寸土未得的情况以及目下曹操势力的发展态势而言,指出皇叔现在暂时别想在曹操北方地盘打出个奇迹,占郡夺州,要把眼光放在南方。而事态发展到了曹操南侵荆州时,已是燃眉之急,若不能保住荆州或至少一郡地盘,身家性命都难保,还谈何日后复兴?所以亮劝皇叔占据襄阳、统一号令荆州军民抵抗。因此“不可争锋”和“保襄阳”是不同具体情况下的两回事。

同样道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既定纲领。而到了决定打汉中的前夕,正处于多事之秋,诸如皇叔刚领益州牧,人心未定、兵马未歇、豪强四起,刚刚结束与孙权在荆南的对峙,旋又面临曹洪曹休张郃部开始入侵三巴等等。毕竟为了攻克成都打了4年仗,如果依据曹操实力,也许恢复很快,但这就是刘备势力,从赤壁战后最弱的一支力量的崛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深知刘备集团家底的诸葛不得不有所考虑,是全力布防守土、还是全力出击汉中?这也是一个时机问题的考虑。取汉中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不是立刻就要出击汉中,又是值得考虑的事情。亮不得不虑。

升级  44.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3: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谢谢

升级  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4: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几篇的气势,是要将自己的新见解进行到底~~
  精神上支持ing哈

升级  20.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1 14: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纵观汉末到三国,哪个没有平叛乱的?当中要数地大物博的曹魏最多了。但不能因这样就认为曹魏民心不附。同理之于江东孙家,大体上统治阶层政治稳定、军权稳定、能统一军政号令就不错了。最重要的是,亮不是专业为江东做民意调查的,而是通过一番说辞,向备分析江东孙氏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6 11:01 , Processed in 0.4827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