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六:孜孜以谋权。 一是城府极深,算计关羽。孙刘联盟在赤壁与曹军大战。第49回,诸葛亮于战前调兵遣将。先安排赵云带三千兵马守乌林小道,吩咐“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再布置张飞领兵三千,到彝陵葫芦谷口埋伏,嘱咐“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很明显是故意放水。“杀一半、虽然不捉得曹操功(劳)也不小”,这些已经很明白地告诉赵云和张飞:不要死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曹操跑了算了。第50回,曹军被孙权军队层层截杀,“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在火林内走”,被吕蒙与凌统先后大杀一阵,虽然跟马延、张顗的三千降兵会合,又被甘宁、太史慈等乱杀一气。仓惶撤至乌林,果然“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又跑路到葫芦谷口,一番混战之后,果然“张飞从后赶 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不难看出,曹操这时候带的兵马总数在三千左右,且都是新降且遭遇累败之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不能与曹操同心同德,多有带伤。赵云、张飞占尽地利,又以逸待劳,兵力占优,士气、士兵作战能力更居绝对优势,一旦力战,生擒曹操不难。布置三千弓弩手,于险要去处埋伏,再布置鹿角或者乱石阻塞道路,多挖陷坑,准把他们都射成刺猬,最不济都能射死几员大将或谋臣。最后却完全听命诸葛亮的安排,把曹操及身边的所有武将、谋臣全体放过。抢旗帜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张飞以逸待劳,居然追不上又累又饿,人困马乏,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曹操?不是故意放水是什么?如果诸葛亮不是故意放水,那么他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是这样下的命令:赵云领兵在乌林埋伏,可多布弓弩手,多挖陷坑,多设障碍。除此以外,必须激励士卒,全力死战,务必格杀曹操及身边的文武大臣之大部!如有后退一步,提头来见!对张飞也应该是这样的安排,加上一句务必全部格杀,不使一人漏网。倘若人人死战,曹操及亲信文武大臣,就算不全军覆没,也必然遭受极大损失。由此可见,孔明的安排纯粹就是故意放水! 再回到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现场。“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这一句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诸葛亮把华容道交给关羽把守,绝不是临时决定,而是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是一个陷阱,也可以称为“钓鱼”。关羽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入彀”,
一步一步地上钩,却没能立刻察觉到危险。诸葛亮算准了关羽吃软不吃硬,又极爱面子极重视名誉,最后肯定会放走曹操,就故意叫关羽把守最后一关,让他去对付必然从赵、张手中逃脱的曹操。被赵、张抓了还有戏唱吗?更毒的是让关羽立军令状。有文书为凭,无法抵赖。临砍头,刘备出来求情,他马上做个顺水人情,饶了关羽,且不加以任何惩罚。这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确切的目的,不是为了杀关羽。“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这段画龙点睛的对话告诉我们,诸葛亮根本就不打算抓曹操,他的目的是让关羽服气,乖乖听话,而刘备直到此时才知道他的宝贝二弟上了军师的恶当,终将不顾军令状放走曹操。刘备一直被蒙在鼓里,终于在排兵布阵之后,洞悉了其中的奥妙。关羽有了把柄在诸葛亮手上,理亏,又欠了人家一条命,不听话是不行了。这样,他军师的宝座坐稳了,地位就更巩固了。而关羽一旦服气,张飞就跟着服气,诸葛亮以故意放走曹操及身边的亲信文武大臣为代价,确立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用心不可谓不苦,用心不可谓不毒。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只考虑自身利益,独断专行。他的所谓“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不过是为私自决定放走曹操这个举数十万大军南侵的国贼找个借口而已。如此重大的决策,居然事先不对主公禀明,居然直到布置任务仍然把主公蒙在鼓里!!!如此重大的决策,居然在主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主公根本没有表态的情况下执行了。到底谁是老大?到底是安的什么心?刘备该做何感想呢? 我们再来看看吴蜀猇亭之战(也称夷陵之战),诸葛亮的表现。刘备为雪弟恨,大起蜀兵七十五万(按照演义的说法),举全国之力兴兵灭吴。“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第八十一回)。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这句话虽然出自刘备之口,但我坚定地认为这是诸葛亮的意思。两川要守,留下太子合理,留下诸葛亮就不合理。难道堂堂蜀汉,找不出一个大臣替代诸葛亮保两川?举全国之兵,七十五万,孤注一掷,与敌国决战,此战关乎吴、蜀两国国运,一场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战役,注意,是决定性战役,成败在此一战,却让首席谋士兼军师兼丞相,大名鼎鼎,算无遗策的诸葛亮留守两川?如此关键的时刻,一贯出谋划策的孔明居然留守两川?这个决策太不合理了。我们来看另一个证据:“玄德曰:‘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安可去也?’”(第四十二回)刘备对诸葛亮倚为腹心,达到“顷刻不可相离”的程度,现在率领全国之兵将,御驾亲征,却让诸葛亮保守两川,这样难道合理吗?不合理。非常不合理。何况当时两川总体形势稳定,东有刘备率大军亲征吴国,北有魏延、马超、马岱守汉中,又兼地利,民众安定,根本不存在饥荒、暴乱这些可能威胁蜀汉大本营的因素,可以说西川、东川是相当稳固的。留一可信任大臣保太子守之即可。刘备又是相当的依赖诸葛亮,为什么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唯一可行的解释是:诸葛亮的要求,只是最后借刘备之口说出来,免得将士猜疑。那么我们又要问了,诸葛亮为什么要求留守?他明知道刘备亲自指挥的战斗,基本上是全部败北,是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素不知兵,为什么要让他自己统帅?换句话说,他明知道刘备带兵驭将的能力不够,并不是三军统帅的合适人选,为什么还要让他统帅七十五万大军东征?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故意的。因为刘备一旦打了胜仗,击败吴军主力——或者进一步假设——灭掉吴国,那么刘备可称得上文治武功均登峰造极,必然志得意满,君权得到强化,而相权必然受到削弱。这对诸葛亮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以外,再也难以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反之,刘备打了败仗,就可以明白自己是几斤几两,更加明白必须在军事上更多地依赖诸葛亮,只好把权力更多地交给诸葛亮。这样君权就被削弱,相权得到强化。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想到了刘备要吃败仗,没想到败得一塌糊涂,七十五万烧了个干干净净,刘备本人也染病垂危,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策划,不完全成功。刘备按照他的设想吃了败仗,但这不是一般的败仗,而是完败;刘备不是把权力更多地交给诸葛亮,而是在临死前不得不把所有的权力毫无保留地交给诸葛亮。 可见,在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中,诸葛亮首先想到的不是国家的利益,不是大局的利益,而是个人利益。不管是在华容道捕获或杀死曹操以及最主要的文武大臣,还是在尽心辅佐刘备打赢对吴的战争,都将对蜀国极为有利。遗憾的是,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由此看来,《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诸葛亮。只不过,诸葛亮隐藏得很深,又被作者刻意粉饰、伪装,后世之人多被误导。
罪七:把小皇帝变成傀儡。我们先来看看小皇帝刘禅是如何变成傀儡的。一件事情,总有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白帝城托孤”,是导致小皇帝成为傀儡的核心事件。关羽失荆州,死于王事。张飞切齿痛恨,发誓报酬,可惜急火攻心,方寸大乱,虐待士卒,被逼无奈的手下害了他的性命。刚刚称帝的刘备,眼看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誓同生死,一转眼就剩他孤家寡人了。他不顾赵云等人的苦劝,也不顾东吴使者开出的极优惠条件“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见第八十二回),一意孤行,尽起大军征吴。没想到猇亭惨败,七十五万大军让人家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刘备仓惶逃走,在白帝城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驾崩了。临死前,总得找人交代后事吧。交代给谁呢?关张已死,庞统也死了,法正也死了,赵云虽然忠心可靠,毕竟只是武将。起义队伍,到现在老同志几乎都没有了。文臣中,诸葛亮论资历有资历,论能力有能力,且拥戴有功,已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擅长奇谋,文武百官无不信服,朝中亲信党羽众多,其地位十分稳固,不可动摇。所以皇帝不得不把后事交代给他。当时的蜀国,岌岌可危,国家新近惨败,元气大伤,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刘挟大胜之威随时可能进犯,国力空虚,无法抵御外侮。这种局面跟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所面对的局势十分相像。同样是举全国之兵马,孤注一掷;同样是主帅作出严重的错误决定;同样是大败亏输,赔得干干净净;同样必须收拾残局。倘若把国事托付给无能之辈,灭国惨祸就在眼前。所以刘备虽然不甘愿,更不放心把大权交给诸葛亮,但形势所逼,不得不如此。为了让诸葛亮忠心耿耿保西蜀,他还想出了高招:吩咐儿子:“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第八十五回),进一步确立了诸葛亮至高无上的地位,授予他极高的权力和荣耀,连他的三个儿子,今后也得乖乖听诸葛亮的话,尊称一声“相父”。这个创意的另一层意思是,拉近了诸葛亮与刘家的关系,使他更忠心地保国,至少全力度过目前的难关。他没有看错人,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确实办到了。蜀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可惜军政大权从此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诸葛亮及其亲信手中,而刘家人再也难以翻身了。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三国演义》,不难看出诸葛亮其实是有不少问题的。四出祁山时,司马懿命人到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要反。诸葛亮仅仅是杀了乱说话(干政)的小太监,一杀了事。诸葛亮可以把皇帝身边乱说话的太监当场杀掉,可见以相父之尊,他完全有权力制定一个制度,以杜绝宦官乱政。十常侍之祸,何其惨烈,殷鉴不远,诸葛亮自己又吃了太监的亏,亲身经历,为何不亡羊补牢,采取措施杜绝宦官干政?后来姜维北伐,又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太监黄皓被收买,对皇帝吹耳边风,把姜维硬生生叫了回来。宦官干政,为祸深远,东汉教训,尤其深刻。诸葛亮自己也吃了亏,可是一杀了事的做法,并不能从源头上制止太监干政,没多久,姜维也吃了这方面的大亏。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他也劝说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这样一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建立“亲贤臣,远小人”的制度,也没有采取措施,说了等于白说。为何宦官干政、宦官专权贻害无穷看到了,却没有解决呢?为何宦官干政在没有在吴魏两国出现而恰恰在蜀汉一再出现?值得深思。 诸葛亮另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做法是:他完全忘记了蜀国谁是老大,蜀国姓刘还是姓诸葛的问题。刘备的遗言包括下面这句“(太子刘禅)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可惜诸葛亮完全没有做到,甚至根本不打算这样做。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以相父之尊,统摄军权、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外交权等一切权力,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成为“太上皇”。不管刘禅能力怎么样,诸葛亮负有教导、培养的责任。因为诸葛亮再有能力,刘禅毕竟是皇帝,他成年之后还是要亲政,要处理国家大事。只要不出意外,诸葛亮不可能比刘禅活得更长久,所以他就算健忘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完全记不起应该还政于合法继承人,也必须考虑自己死后让皇帝亲政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培养刘禅勤政爱民等君主必备的品质,以及处理大小政务的能力。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塑造成最聪明、最机智、最擅长谋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可惜他亲手调教出来的刘禅,居然是“扶不起的阿斗”!师徒之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差异如此巨大,不能不让人惊叹!不能不让人深思! 这是后人有意的栽赃和陷害。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刘禅之所以宠信宦官,全是拜诸葛亮所赐。因为诸葛亮没有尽到教育、培养的责任,完全辜负了先帝的临终期望。刘禅名为皇帝,却无皇帝之实,无权无势,皇权被相权压制得暗淡无光,他很郁闷,也很孤独。一方面出于对诸葛亮及其亲信的叛逆心理,另一方面因为他个人太孤独,导致黄皓借机乘虚而入。刘禅并不是弱智,更不是白痴,就算天资一般,不属于聪慧的类型,我们不奢望刘禅成为汉武大帝那样成功的皇帝,假设诸葛亮真的用心去调教,悉心指导,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可惜历史不存在假设。诸葛亮完全辜负了刘备的嘱托。《三国演义》的作者明显的“尊刘贬曹”和“尊刘贬孙”的倾向,诸葛亮被刻意加以美化,神化,诸葛亮是一贯而且永远英明的,那么就必须有人为蜀国的灭亡背黑锅。就这么,刘禅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冤枉!天大的冤枉!阿斗何曾有人扶!!!他只是一个很可怜的皇帝,一个长期被架空的皇帝,一个永远背上“亡国之君”黑锅的苦命的皇帝。诸葛亮把握朝政的那些年,实际上他与曹操、司马昭、诸葛恪这些人一样,都是权臣,都是权力凌驾于帝王之上的权臣。只不过诸葛亮的表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当诸葛亮统揽一切大权,“废寝忘食”地处理政务的时候,有人劝他保重身体,他说,不行啊!先帝对我那么信任,我不努力工作,实在对不起他!这是拿先帝给他的专权、独裁做挡箭牌。诸葛亮掌握一切大权,成为实际上的“太上皇”,而刘禅,则完全沦为政治木偶。 事实上,阿斗的一生大致是这样的:尚在襁褓,他的生母死于长坂乱军之中。后来老爸的事业蒸蒸日上,占有荆州,攻取两川,建立蜀汉,进称汉中王。没想到祸起突然,二叔关羽让人给害了。不晓得怎么回事,三叔张飞紧接着也死了。老爸气不过,尽起全国之兵,想给两位弟弟报仇,没想到遭遇惨败,不但七十五万兵马让人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他老爸也在白帝城去世,而刘禅连老爸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从此,他失怙,成了孤儿。国运转衰,一不小心就得亡国,老爸不得不把国家托付给“相父”。他虽然贵为天子,并无实权。凡事都有相父顶着呢,没他什么事。相父从来不教他如何亲政,也不给他亲政的机会。人家说孤儿寡母,受人欺负,更何况他连老妈都没有,还得应付满朝的诸葛亮的亲信?好不容易,许多年后,从五丈原传来了诸葛亮病故的消息,他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伤。谁知,临死前,诸葛亮又指定他的亲信姜维管军队,蒋琬、费祎先后掌朝政。看来亲政是没指望了。那就这么着吧。事情又有了转机,蒋琬、费祎都是短命鬼,先后挂掉了。可没想到实权又让该死的太监夺了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出来了一个名叫邓艾的家伙,还有个叫做钟会的,把姜维打得满地找牙,又把该死的太监咔嚓了。终于,刘禅第一天当上了真正的皇帝,可是他下的政令竟然是投降!到底该笑还是该哭呢?终于自由了,可是也亡国了。他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皇帝,可是他必须为亡国负责,背上“亡国之君”的黑锅,背上“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骂名!后人终将明白,“乐不思蜀”并不是他没有良心,而是他必须忍辱负重,以保全两川百姓的身家性命,保全文武大臣和他的家族的身家性命,使得天府之国免受战火荼毒。他的眉开眼笑,并不是他具备超强的表演能力,而是真心的——从此自由了。故国,对他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不过是诸葛亮和他的亲信们手下的囚徒而已,不过是政治木偶而已。他为什么要为亡国难过呢?当了三十一年皇帝,忍辱负重,一直在诸葛亮的阴影下生活,就算诸葛亮死了,也是阴魂不散,不愿意放过他。权臣们先后把握朝政,他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终于,解放了。至少,投降可以使他曾经的子民们免受战乱之苦。后来,他被封为安乐乡公,数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总之,诸葛亮绝对不是《三国演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种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好军师、好丞相,只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独尊蜀汉为正统,进而采用了十分严重的贬曹贬孙的态度,视吴魏两国君臣为乱臣贼子,而十分卖力地标榜、宣传蜀国,这种情况下,作者就必须有意识地美化几位蜀国的大臣。作者选择了看起来集智慧与忠诚于一身的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在被严重神化之后,名气和地位居然不如惨败最后惨死的关羽。北宋、南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帝王给予关羽封号,而明清两代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化关羽。关羽被尊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关羽还有“关圣帝君”、“协天大帝”等等等等的美称。当然,这些是题外话。本文是个人读《三国演义》的一点心得,主要围绕《三国演义》来评论诸葛亮,是不愿意牵扯太多的史料证据,因为史料也未必全部可靠。就小说而论小说,谈论个人见解,涉及到的证据都用斜体字标明并注明原文章节。另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人继续被误导,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