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8条微博

动态微博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nUjVxOQ

蜀国灭亡的原因

[复制链接]

升级  3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8: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第一次  姜维北伐,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下,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北伐,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延禧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北伐,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北伐,延禧十八年(255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第九次北伐,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第十次北伐,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黄皓欲以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因厌恶黄皓擅权,曾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姜维察觉此举可能惹怒黄皓,为了避祸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祸。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景耀六年(263年)蜀亡。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升级  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末期皇帝:汉灵帝刘桓
  汉少帝刘辫
  汉献帝刘协

升级  40.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8: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蜀汉的败亡就是从关羽失荆州,挂于麦城开始的。。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再者,之前不知道在那里看到的,市井小市民起来革命的往往会因为小利而忘了初衷。

升级  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怀疑这些人怎么记东西记得这么清楚啊。

升级  39.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2)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3)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4)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5)挑起了违反隆中决策的吴蜀夷陵之战。可是,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却又以蜀国的惨败而告终。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让蜀国7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也因羞愤致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这次军事上的惨败,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让蜀国从此病入膏盲,为它的灭亡奠定了基础。难怪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必将兵败时,仰天长叹:“汉朝气数休矣!”(6)
  本就国力薄弱的蜀国,在遭受荆州、夷陵两次军事惨败之后,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疗下,对内约束百官、修明法制、齐和人心;对外派遣使者,与东吴释怨归好,迅速瓦解魏、吴联盟,减轻了来自境外的威胁,又经“五月渡沪,深入不毛”,(7)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蜀国又曾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傲,财盈府库。”(8)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战。第一次北伐,声势十分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叛魏归蜀,一时之间,关中震动,慌得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但是,在即将乘胜前进时,诸葛亮却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9)的马谡。结果,被魏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并失去了北伐进军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与其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让蜀国大伤元气的话,那么,街亭之失对于国力刚有所恢复的蜀国来说则是致命的一击,它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一点成绩瞬间化为乌有。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曾跌足长叹:“大事去矣!”(10)因为,他知道,这对国力贫弱的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街亭之战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哀乐!
  二、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
  失去荆州以后,蜀国的面积大大缩小,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军事行动的惨败,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所以,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1)面对这种“危急存亡”的局面,诸葛亮认为,蜀国不能像魏、吴两国那样把守关隘,固守基业,把重点放在积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势改变,从中取利。因为,弱小的蜀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12)于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仍然坚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后,继其大任的姜维依然如此。这样以来,他们就把蜀国拖人了战争的苦海。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他们非但没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经其野,民有菜色”,(13)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连年征战对蜀国国力的损耗。尽管在北伐的间隙,诸葛亮也曾采用兵员轮换制和屯田制,“积草屯粮,存讲阵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14)但那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次征战在人力、物力上的损耗,反过来又影响和削弱着下一次征战的战斗力,乃至战争的结果。这样,恶性循环,直至国力耗尽。

升级  31.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在街亭战败之后,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内修政理的方针,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广泛屯田,发展生产,那么,蜀国或许还能够重新兴旺发达起来,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走向灭亡。因为,此前刘璋掌管西川大权时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刘璋暗弱无能,但由于西川远离战争,再加之“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15)所以,“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作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16)没有一点衰亡的迹像。若不是刘璋自引刘备入川,相信西川依然会自成一国,不为它国所灭。因此,笔者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与其连年征战,穷兵犊武,把国力耗尽不无关系。
  三、不用“人谋”和“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
  上面已经说过,重大军事上的惨败和穷兵黩武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造成军事惨败和穷兵黩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蜀国政治集团和主要将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
  这里先简要谈一下“人谋”。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甚至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人谋”总是起着无法形容、无法估计的作用。“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17)“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由此可见“人谋”的重要性。而“人谋”又恰好渗透于蜀国的每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左右着它的成败,也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细读《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荆州的失守、夷陵的惨败、街亭的战败,以及此后的连年北伐、耗尽国力,无不与主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有着重要的关系。
  
  先说荆州失守,与关羽的无谋,至少说没用“人谋”不无关系。如:在关羽得了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曾谏他,让为人忠诚廉直的前军都督粮料官赵累代替平生多忌而好利的潘浚来总督荆州,可是关羽没有听劝,结果潘浚总督不力丢失荆州,以致关羽事后悔恨地对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曰果有此事!”(19)当然,荆州失守,与刘备、诸葛亮的没用“人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关羽的为人、能力、智谋来说,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重地——荆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应派一位能对他施加影响的智谋之士加以辅佐。然而,刘备、诸葛亮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太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直到从荆州来报说,东吴向关羽求婚被关羽拒绝时,诸葛亮才顿悟:“荆州危矣!”(20)正要让人替回关羽时,却已传来荆州失守的消息。可以说,任用关羽镇守荆州,是刘备、诸葛亮在“人谋”上的失策。
  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在“人谋”上可以说是一错再错。当“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21)的噩耗传来时,“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22)从此便义气用事,乱了方寸,不用“人谋”了。如果,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能听信诸葛亮、赵云等人“先公仇而后私仇,以天下为重”(23)的良苦劝告,不去伐吴,或者去伐而后接受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24)的求和条件,退兵继续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那么,蜀国也不致于遭受夷陵之惨败。
  不用“人谋”或在“人谋”上的失策,在刘备死后依然时常出现。蜀国初次北伐时,作为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拒听大将魏延“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曰,可到长安。夏侯茂若知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25)的行军建议,从而错失良机,虽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不仅如此,他还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知黄皓奸佞而留后患,明知北伐逆天时不可违而违之,等等。这些不用“人谋”或“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许多变数。
  四、人才的匮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古往今来,无论治理国家还是战场撕杀,无不需要人才。没有治国安邦、竭力相辅的良臣,国家恐难以兴旺;没有万夫不挡、能征善战的勇将,战场恐难以取胜。因此,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基于此,笔者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其人才的匮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申,蜀国的人才是最少的。在刘备未死之前,武不过关、张、赵、马、黄,文不过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而庞统和法正并没建立什么功业就已去世。待到刘备死后,北伐中原时,“五虎上将”仅有赵云一人,且己年老。因此,诸葛亮在北伐用兵上,时常感到捉襟见肘,无人可用。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表奏的那样:“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臣自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伤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26)而且这些仅有的一些人才“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27)并己随着连年征战而死去,直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窘况。
  然而,造成蜀国人才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等蜀国政治集团不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蜀国对人才的培养几乎只字未提。尽管诸葛亮在收姜维时声称自己“自出茅庐以来,遍寻贤者”,(28)但是,由于蜀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哪里会有休养生息的时候,政府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就会造成人才的匮乏。另外,不敢大胆提拔使用人才,也是蜀国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在街亭失守之后,由于担心其他人不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所以,“事无俱细,咸决于亮”,(29)军中凡是二十以上的处罚都由诸葛亮亲自审批。这样以来,就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不能干事,自然也就不能在干事的过程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从而提拔使用人才。
  缺乏人才,没人才可用,何谈治理国政,何谈战无不胜?假如在街亭之战中,有庞统、法正那样的智谋之士亲临战场指挥,有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领兵拒敌,蜀国焉能战败?假如“五虎上将”不死,在北伐中诸葛亮又岂能因蜀中无人可敌魏将张合而去设计杀之!因此,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是其灭亡的又一原因。

升级  3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维北伐的确损耗了蜀国的实力,魏国相对于蜀国损耗极少,因为魏国地处中原,地大物博,人才济济。

升级  18.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副将——飞卫将军廖化;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前将军——都亭侯袁綝;左将军——高阳侯吴懿;右将军——    玄都侯高翔;后将军——安乐侯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前将军——征南将军刘巴;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行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行参军——谏议将军阎晏;行参军——偏将军爨习;行参军——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勃;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
     蜀汉后期大将---魏延:
  当初刘备打下汉中这个军事要地时别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去守,连张飞自己都这么认为,但是刘备却让魏延去守可见刘备对于他的肯定和信任了,也可见魏延是能力不在关羽之下。魏延的确是个人才,但是他为人有点狂傲,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所以最后杨仪诬陷魏延谋反时别人都帮杨仪.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同志不喜欢魏延同志那种脾气和冒险战术.(观点基于三国志,非演义).魏延威武!!乃蜀国之大将!!
  蜀汉后期大将---姜维: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力量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部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边境线又诸葛时期北移至金城一带,成果明显。姜维一人要担当起统帅,大将,顾问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懂得姜维当时作战的艰巨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成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他不是大将呢?
  最悲剧的大将---李严
  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虽说他被废,但是李严数次平叛有功,且镇守东部地区,策反孟达,实力可见一斑,无奈斗不过诸葛亮落得不好的下场(诸葛同学很不地道啊,排除异己独霸朝纲,蜀汉之堕落诸葛亮罪不浅),但是这个人的能力还是很出众的,算是一员大将。
  蜀汉后期猛将---马岱
  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论武力在那个时期没几个比马岱厉害的,能力不俗,战功不少。
  这个可以是大将---王平
  蜀汉后期的绝对大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随马谡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见识和在撤退时的出色表现被诸葛亮赏识,得到破格提升。之后,王平在第四次北伐时成功防守住了魏将张郃的进攻,在诸葛亮去世后帮助众人平定了魏延之乱。蒋琬执政初期,王平、吴懿防守汉中,后升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成功防御了魏将曹爽的大规模伐蜀行动。后随诸葛亮南征、北伐,多次受命执行任务,表现十分活跃。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在蒋琬的推荐下,到永安防守吴国。
  不解释,绝对大将级别---罗宪
  看一下他的实力:(罗宪也是一个悲剧,因为不满黄皓被贬永安)坚守永安 罗宪招集众人,表示孙吴不守信用,意图趁机并吞巴东,便归顺了曹魏。并整顿兵马,严阵以待。孙吴先派遣步协强攻白帝城。罗宪沿著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安东将军陈骞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陆抗率3万人支援,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钟会事件,目前已无力支援。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军入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西晋时期,罗宪举荐不少蜀汉人士。例如巴西陈寿、琅邪诸葛京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官员。 最后罗宪攻下了孙吴的巫城(今重庆市巫山县),同时也向司马炎进献伐吴之策。西元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号“烈”。
  蜀国南方守卫者---马忠
  诸葛亮南征,拜马忠为牂牁太守,率偏军平定当地叛乱。马忠治理牂牁政绩显著,诸葛亮又辟为参丞相军事,作为丞相留府长史蒋琬的副手,处理后方军政事务。接着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魏军大举进攻汉中,马忠到诸葛亮军中帮办军务。之后,又指挥牙门将张嶷等将领平定叛乱的汶山郡羌人。南中豪族刘胄叛乱,各郡骚动。诸葛亮以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张翼。马忠不负使命,平定了叛乱。诸葛亮加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建宁郡曾经杀害太守正昂,绑架太守张裔送给吴国,所以以前庲降都督常常驻扎在汉族居多的平夷县。马忠移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味县。越巂郡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马忠指挥并协助越巂太守张嶷恢复秩序,并因此直接晋升为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侯。大司马蒋琬北驻汉中,而马忠入朝述职,于是受命到前线宣传诏旨,加拜为镇南大将军。
  此外,霍弋,黄崇,诸葛瞻,吴懿,夏侯霸(特例),张翼,张嶷,陈到,蒋琬,张苞,关兴,廖化等都是战功赫赫,实力不俗,蜀汉栋梁。

升级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姜维哪里是九伐,明明是十一次北伐。11次出征中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胜多败少。姜维这个时代,兵马很少,费禕当政时期压制姜维,出兵只有几千人。《三国志》写道:【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禕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给你几千人要你统一中原,我看诸葛亮都没那个胆(他北伐出兵大约十万)。
  
  再来是良将的问题,诸葛亮时代有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姜维时代上面那票人全死光了,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姜维本人一方面要运筹帷幄之中,一方面要决胜千里之外。你就看他多累了。
  
  姜维没有收复中原,原因很多,若以成败论英雄,说姜维实力差,这是很浮浅的。
  
  【钟会和邓艾为什么被杀?】
  
    因为姜维设计。
  
    姜维去投降钟会,钟会谓维曰;「来何迟也?」姜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夏侯玄,诸葛诞都是魏国顶级名士,夏侯玄是玄学先驱美男子,诸葛诞是三国田横,严毅威重。可见姜维当时在中原的名气相当高!
  
    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此时,邓艾擅自行事,不把司马昭和众将放在眼里,引起了司马昭的不安。邓艾骄傲自大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
  
    钟会颇忌邓艾,乘机与监军卫瓘密告艾有反状。魏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令以槛车征艾。艾既败,会独统大众,威震西土,遂决意谋反,欲使姜维将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驱。会自将大众随其后。但司马昭对钟会怀有野心早有戒备,遣中护军贾充率1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钟会大惊,正月16日,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逼众造反司马昭,诸将被迫签名。姜维见时机已到,便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劝钟会早杀众魏将,钟会想听从姜维的意见,但仍犹豫不决。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18日中午,魏将胡渊引兵杀出,箭如雨下。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亲自杀了五六人,战死。钟会也被杀。维被剖,胆如斗大。不久,卫瓘遣将田续斩杀邓艾父子。

升级  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0 19: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二、魏国的强大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据史料显示,其国土面积最大,占据中原,拥有司、豫、究、青、徐、凉、雍、翼、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戊己校尉守护西域;幽州的边境达到辽东;南部诸州基本上是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连。其人口最多,是蜀国的8倍,拥有66万余户,440余万人。在占有国土面积和人口优势的情况下,在经济上,魏国从曹操时便开始采用屯田制,大力发展经济,以充实府库,保证了战时物资的充足。在军事上,魏国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虽屡屡遭受蜀、吴两国的侵扰,但它的根本战略还是“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41)以期吴、蜀两国自相残害,从中取利,从而在军事上保存了实力。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上,魏国先后发布“唯才是举令”,选拔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比如曹操“兴设学校,延礼文士”,(42)重用那些骂过他的人。政治、军事、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得力措施,让魏国雄据北方,坐扼中原,幅员辽阔,民富国强,人才辈出,十分兴旺发达,从而为消灭蜀、吴,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自古以来,实力雄厚者,都是最终的赢家。魏强而蜀弱,魏国灭掉蜀国也是自然之理。因此,蜀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魏强而已弱。
  总之,蜀国在军事上的惨败让其大伤元气,连年穷兵黩武又使其国力耗尽,“人谋”的失策导致错误接二连三,影响深远,人才的匮乏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根源,再加上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魏国实力的强大,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6 09:55 , Processed in 0.1234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