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积分获取及使用技巧附件上传须知宕渠之战:张飞得虚名,张郃得实惠

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198条微博

动态微博

查看: 5136|回复: 18

宕渠之战:张飞得虚名,张郃得实惠

[复制链接]

升级  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传分享工控资料得追梦点,下载积分获取办法点击进入 ☆追梦点充值入口
发帖回帖赚金币兑换下载积分。上传附件须知点击进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工控达人,分享经验,让你轻松玩转追梦工控论坛。

已有帐号?  点击登录   或者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揭秘三国“神战”系列之:张飞“智取”瓦口隘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不温不火,但也很吸引人眼球的战斗,即第70回的“猛张飞智取瓦口隘”。通过这次战斗的描写,使读者对张飞的印象,除了以往的勇猛、莽撞以外,又平添了一些“智慧”,莽张飞也能用计了。
  这场战斗,所依据的历史原型是发生于公元215年(建安20年)的“宕渠之战”。所谓“宕渠之战”其实就是“张郃攻略三巴”的收官之战(三巴,即巴郡、巴西、巴东的合称)。关于此次战事,《三国志 张飞传》、《三国志 张郃传》中均有记载,《先主传》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这次战斗,《武帝纪》也提及了张郃攻三巴之战。
  《张飞传》中记载最为详细,全文如下:
——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张郃传》中的记载简略一些,毕竟他是失败的一方: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
  对照这两段记载,除了详略之别,内容基本一致。可能会有人提出两种记载此战的结果,一为“破”,一为“拒”,似乎不同,但熟悉《三国志》的读者会同意,这是陈寿的典型笔法,对于“传主”使用的词语,往往更加正面,给力。“破”和“拒”用词不同,但含义相同。实情究竟如何,可以理解为处于“破”和“拒”之间,也可径直理解为“破”,或“拒”,都是一类含义模糊的说法,无根本区别。
  有人断章取义,仅根据《张飞传》中的部分文字,便认为此战张飞大获全胜,杀得张郃全军覆没,仅率十余人逃脱。而《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凡写战争必极力美化蜀军,唯恐给读者产生“蜀军不胜”,“蜀军未大胜”或“蜀军未全胜”印象。故演义自然会添油加醋,无限拔高此战的胜果。更有甚者,几年前还突然热热闹闹地出了个颇为神叨叨的“立马铭”……凡此种种,就使得此战也被列入了“神战”之列。
  张飞,蜀汉著名战将,在蜀汉其位仅次于关羽,系三国名将之一;张郃,魏国著名战将,“五子良将”排名第四,素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通俗说,刘备、诸葛亮都很害怕张郃),也是三国名将之一。
  由两位张姓名将之间直接交锋的宕渠之战,自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吸引眼球力。
  那么此战的结果真的是张飞的大胜或全胜吗?我们来“揭秘”一下。
  经全面考查史料,对于宕渠之战,我们得到了另一种不同的印象及评价。简言之,宕渠之战其实是“张飞得虚名,张郃得实惠”的一场战斗。
  先说说为什么说此战“张郃得了实惠”。
  宕渠之战,是张郃进攻三巴之战中的收官之战,表面上看是以张郃败回汉中而结束。但是,考察张郃进攻三巴这一军事行动的目的,我们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其实,张郃基本上完满地完成了“攻略三巴”的军事目的。
  我们知道,汉中与三巴之间横亘着大巴山,张郃以区区五千士兵攻略三巴(关于张郃的兵力,后文有说明),目的不可能是跨越大巴山去占领广阔的三巴地区,而应该是袭扰敌占区,并掳掠三巴的经济资源。这个观点,可从《张飞传》的史料中得到支持:
——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
  这里说的很明确,张郃攻略三巴,目的是“徙其民于汉中”。
  那么,张郃对这个军事任务完成得如何呢?看《张郃传》的记载: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
  可见,对“徙其民于汉中”的作战目标,张郃完成得相当不错。
  再来看一下张郃的这次的军事行动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象有人所理解的那样,经宕渠一战后“全军覆没,仅率十余人逃回汉中呢”?认真考察史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张飞传》: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
——《张郃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
——《先主传》: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还南郑
  这三种传记对张郃还南郑的事件,分别有“引军还南郑”、“引还南郑”及“收兵还南郑”的记载,众口一词。毫无疑问,张郃退回南郑的同时,把军队也带回去了。所谓“全军覆没”完全是一种错觉。
  那么,张郃全军覆没的错觉是如何产生的呢?起因显然是这句史料:
——(张郃)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单看这一句,似乎可以认为战斗结束时张郃的军队只剩这十余人了,从“间道”退回了南郑。但后文明明又说张郃“引军”还南郑。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对这段史料的作出全面、准确的理解。
  全面解读这些史料,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论点。
  宕渠之战的战场环境是山地,张郃的军队呈分散配置;张飞的军队必然也无法施展,仅仅击破了张郃军队的局部,但是,张郃率十余人弃马,沿山间小道机智地突围而出,然后收拢了本部军队,顺利地撤回到了南郑。张郃最后收拢并带回的军队,很可能大都未受打击。
——《张飞传》: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
  “山道迮狭”一语道破了当时的战场环境特征,“前后不得相救”表明张郃的军队呈分散配置。注意,“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连起来看,前半句是原因,后半句是结果。可见张郃军之所以“前后不得相救”并非是被张飞所截断, 而是地形所限及军队配置分散所致。也正是由于张郃因地制宜,不拘常规,将军队分散配置,才避免了全军被张飞的优势分力所包围,从而得以安全撤回汉中。《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张郃传》的正文中,十分罕见地直接称赞张郃 “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纵观张郃的军事生涯,陈寿之言绝非溢美之辞,现在我们看到,即便象宕渠之战这样的负面战例,也可从中对张郃的军事指挥、灵活机变等的过人之处略窥一二。
  继续研究史料。
——《张郃传》: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  张郃率军返回南郑之后,立即“拜荡寇将军”,显然,这是曹操对张郃攻略三巴的军事行动的充分肯定。查张郃职位的升迁,第一次是张郃弃袁奔曹,拜“偏将军”;第二次是参与平定袁绍余部,升“平狄将军”;第三次就是攻略三巴,升“荡寇将军”,三次升迁均为军功的直接体现。
  总结上述论点,第一、张郃攻略三巴,完成了“徙其民于汉中”的作战目标;第二,在宕渠之战中,成功地率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突袭进攻,安全地返回了南郑;第三,战后被曹操奖励,升职为荡寇将军。
  宕渠之战对张郃的如此结果,说“张郃得了实惠”,应该还算实话实说,有一说一的吧。

  下面再说说何以又谓“张飞得了虚名”。
  张飞、张郃的宕渠之战,无论《张飞传》还是《张郃传》《先主传》都记载飞胜郃败。客观上,也确实是张飞打跑了张郃。在《张飞传》中,这段记载成为张飞的主要军功之一。所以说,张飞得了战胜张郃之“名”,没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此次张飞得胜之“名”,其实还有不少可诟病之处,有点“水”,所以又谓“张飞得了虚名”。
  那么,张飞得胜之“名”虚在何处?
  其一、看一下双方的军力对比,张飞的军队是“精卒万余人”,这是史料所明载。张郃的军队,史料没有记载,但依据史料推断,张郃所率的军队应为“五千”。
——《夏侯渊传》: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建安17年)
——《张郃传》: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建安20年3月)
  陈寿的《三国志》对于军队数量的记载,大多数是回避的,这两则史料明确记载了张郃所率军队的数量,实属不多见,故尤其显得珍贵。从中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一段时间内,张郃所率军队,其数量常态为五千。而宕渠之战发生于建安20年11月以后(此处的时间系根据《武帝纪》的纪载),正属于这段时间,其所率军队以五千计算是合理的。
  张飞与张郃,一方率“精卒一万余”,另一方率“步卒五千”,可见在兵力对比方面,飞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但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一方不仅未能阻止对方迁徒民众,双方交战也仅仅击破了对方,对方最后还安然返回(当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战损,但数量不多)了。
  其二、张郃攻略三巴,目的是抢夺三巴的人口,同时还兼作战;而张飞出兵的目的比较单纯,只是与张郃作战(“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相距五十日,显然有利于张郃迁移三巴的人口。这说明“相距五十余日”是由于张郃的军队部署得当,令张飞虽有优势兵力但却长期无所作为。最后虽然张飞寻找到一条“他道”并击破了张郃,但未能给对方以沉重打击。在《张飞传》《先主传》中,记载的战斗结果为击“破”张郃军,未有“大破”字样;而《张郃传》中记载的战斗结果为被对方所“拒”,似乎连一般的打击也算不上,仅仅是阻止了张郃在三巴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张飞的这次胜利,并没有取得多少有实质意义的或重大价值的战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宕渠之战,张飞获得的主要是华丽的虚名。
  顺便我们也提一下前些年曾被热炒的所谓“立马铭”事件。传说当年宕渠之战取胜后,张飞难抑喜悦,当即以石代纸,以丈八蛇矛作笔,在八濛山上书写了“立马铭”两行隶体大字:“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这传说本已神乎其神了,那碑文的称呼、文笔更令人发笑,还有部分文字分明是抄自《三国志》;更神奇的事,后来这块碑石居然被“找”到了,还是从嘉陵江水中打捞上来的,保存极为完好,目前已成为某张飞庙的“镇馆之宝”。
  幸好这块石头已经被证伪,否则,口碑很好、受人尊敬的张益德将军,没准要落下个“厚脸皮将军”的骂名呢。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联想对比。“战败者”张郃,在宕渠之战后因表现良好而被升了官,那么,“战胜者”张飞是怎样的情况呢?
  宕渠之战后不久,刘备夺取了汉中,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发生了一件古怪的事。据《魏延传》记载,公布任命之前,大家纷纷议论。包括张飞本人在内,无不以为这个职位非张飞莫属(显然这是基于张飞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共识),不料刘备却把这个职位给了当时地位还很低的魏延,弄得举座皆惊讶不已,——大家全傻了!刘备为何要如此安排呢?除了政治等方面的考虑,军事才能也必然是刘备选拔部下的重要标准。张飞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位,是否与宕渠之战中仅获虚名未获实绩,有一定关系呢(此外张飞在汉中战役中的表现也是不尽人意的)?至少我们无法证伪这个猜想。
让我们联手拒绝网络伸手党,下载积分获取办法&附件上传须知 ☆追梦点充值入口





+1
5154°C
18
  • yaojingheise
  • .cL
  • gwoma
  • shi750185546
  • 双子座メ锋ル
过: 他们

升级  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的蛮精准。
  不过要是注意一下李飞兄后面提到的《华阳国志》的记载,不难发现,宕渠之战一开始刘备派张飞一军去打张郃,打了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无奈之下刘备亲自率军赶到宕渠,命张飞率本部万人去包抄张郃后路。此时张郃已经基本完成迁徙巴郡北部百姓入汉中的目标,于是亲自断后全军撤退。张飞万人此时赶到,切断了张郃最后的一小部分人马,张郃率此部人马弃马翻山逃走。
  最早看到《张飞传》的记载,我就有一个疑问:张飞带着他那一万兵都是包抄后路了,是谁在前面吸引张合注意力呢?看到《华阳国志》才明白,在正面吸引张郃的,是刘备中军也。
  因此,宕渠之战,蜀汉以刘备+张飞军对抗张郃孤军,却被对方基本完成掩护百姓撤退任务,还引军而还,只是切断了部分后卫部队,实际上是蛮失败的一次战役。

升级  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4-20 17:4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将事件划分了一下。
      
      十一月的事件
      《武帝纪》: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封鲁及五子皆为列侯。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遣张郃击之。
      《夏侯渊传》: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张郃传》:鲁降
      《资治通鉴》:十一月,张鲁将家属出降。魏公操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鲁已降,权遂击朴胡、杜、任约,破之。
      
      十二月的事件
      《武帝纪》: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
      《夏侯渊传》:太祖还鄴,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
      《张郃传》: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
      《资治通鉴》:魏公操使张督诸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
      
      十一月事件中,“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遣张郃击之”与“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可以互相照应。对象肯定是刘备势力。又因“鲁已降,权遂击朴胡、杜、任约,破之”,所以估计渊、郃、晃部的交战对象是黄权部。估计黄权独力难支。
      
      燕大分析不错。
      
      另外我发现《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卷第三十》某处记载有误:
      二十年······秋七月,鲁遂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各位都是历史帝啊。话说狼烟千里朋友,你是三国英雄论坛的狼烟千里吗?

    升级  3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23 22:4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不错,拜读了。。
      

    升级  4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4-21 16:3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三国志集解:【林畅园曰:巴土不安则汉中不可得;汉中不得则蜀中不固。巴土安,桓侯破郃之功也;汉中下,刚侯斩渊之效也。】
      
      廖立传:【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张飞传:【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
      按照原文作者的观点 是地形限制双方施展不开,但是,张飞邀张郃出战,张郃应战。结果是张飞能够利用地形击败张郃,张郃反被地形限制败给张飞。问题出来了:张郃既然敢应战,为何不能利用地形限制张飞反被张飞限制? 说白了还是张郃没打过张飞,没有争取到有利的地形和战场条件,被张飞掐断了前后联系,前后不能相救,在张郃军队前后不能相救的被动情况下,张郃选择走路逃跑,问题又出来了:张郃在自身逃跑,下属官兵前后不能相救,被张飞分割的前提条件下,张郃如何才能带领军队返回南郑?
      
      张飞稳固巴中还真不是得虚名,张郃深入巴中给蜀汉造成的危害也不小,但是,最终被张飞平定。

    升级  10%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2-4-22 11:4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5: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不错。但最后对刘备委任魏延而不委任张飞与阁下有异议。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张飞功业问题。张飞功业不够,难道魏延就够?魏延才是个牙门将军,张飞早已封侯拜爵,名声显赫。。不任命自己的故交而任命一个资历、威望都不够的人,刘备还没那么傻吧。。我认为是张飞自己的问题,张飞不是个守业之人,因为他“暴而无恩”、“不恤小人”(这似乎也是为什么让关羽守荆州而不让张飞守荆州的缘故吧)而这一点,先主是知道的,(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况且张飞曾经就因为”不恤小人”而失了下邳。。这么一个莽撞之人,刘备焉能把汉中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呢?反倒是魏延,虽然年轻,但“数有战功”,又深得先主信赖,才能不下关羽,是个能攻能守之将,不选他又选谁呢?事实证明,先主是对的。如果把汉中交给了张飞,说不定范疆、张达最后杀了张飞,再把汉中献给了曹丕,那就有好戏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7 15: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帝”之号非某所能窃据也。然飞哥、燕大者实属当之无愧!

    升级  7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2-5-14 09:0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6: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说,张飞还是胜了

    升级  7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5-6 11:3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工兵

    发表于 2013-12-7 16: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付宝扫一扫领红包
    《三国志 蜀书 周群传》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廖立传》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华阳国志刘后主传》:郃数犯掠巴界。先主率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郃。相持五十余日。飞从他道邀郃,战于阳石,遂大破郃军。郃失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还南郑。二十一年,先主还成都。
      
      从抢人的角度看张郃赢了,从保住地盘的角度看张飞赢了。如此看来就要分析刘备是想要空地,还是想要人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珍惜自己的ID,严禁发布垃圾水贴,诸如adsf......顶......纯表情......多次重复回帖刷积分......轻则删帖警告,重则封禁!★请分享资料、经验或者赞助论坛,贡献一份力量★

    关闭

    最新活动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追梦工控论坛|工控论坛-专业的Intouch论坛 ( 皖ICP备1001200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6 04:34 , Processed in 0.38987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APCu On.

    Powered by Dreamyiyi

    © 2009-2025 工控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