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三国 论投降
中国文化当中历来卑视投降,以忠贞不二为荣,然而又有各种各样的人,为投降编造各种理由,给投降者以心理安慰。比如著名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良禽择木而棲,贤臣择主而待等。曹操手下的武将,张辽、臧霸、侯成、魏续、宋宪原是吕布的人;张郃、高览原是袁绍的人;徐晃原是杨奉的人;文聘原是刘表的人;刘备手下投降的过来的主要有黄忠、严颜、魏延、王平,后来还有姜维和夏侯霸;孙权手下的太史慈原为刘繇的将领。
《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人表面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实际上是外强中干,有了台阶立刻投降。比如张辽, 《三国演义》中这样叙述: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道:“丞相且莫动手!”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张辽开始声色俱厉,但最终过不了生死关。刘备、关羽的举动给了曹操很好的台阶,于是索性把面子给足,实际也是将了张辽一军,张辽要么如陈宫誓死不降,要么就坡下驴,就此投降。张辽最终选择了后者,毕竟还是活着好。
再有就是严颜,张飞杀到巴郡城下,后军已自入城。张飞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刚才还在大叫“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为何转眼便降,恐怕还是惧那一刀之苦。
在此我们也注意到,对这些口是心非,但又死要面子的人,必须将面子给足,让他们有了心理安慰,就会老老实实地投降。好在周围投降的人不止一个,大家谁也别说谁。
姜维则更加直截了当,连一句硬话也没有说:维人困马乏,不能抵当,勒回马便走。忽然一辆小车从山坡中转出。其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乃孔明也。孔明唤姜维曰:“伯约此时何尚不降?”维寻思良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又无去路,只得下马投降。
另一个类型的就是关羽了,不知为什么这样曾经投降的人现在却成了忠义的典范,四处受人顶礼模拜。当然,他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让人觉得他当时不投降都不对了。于是后世降者就有了榜样,原来的主人完了,就死心踏地为新主子买命;原来的主子回来了,就说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来投降是有什么什么理由,是迫不得以的,是为了顾全大局。总之一句话,只要能够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在关羽即是保住了刘备的夫人,道德的标准是可以改动的,是可以有申缩性的,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还会有人说,某人投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谁谁谁残暴、谁谁谁没有本事,投降可以尽早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等等,总之就是那句话,规矩是人定的,也是由人来解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