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刘繇简介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中国东汉末期人物。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1],曾任扬州刺史,后改称为州牧,官拜振武将军。其父刘舆为山阳郡(今山东省独山湖一带)太守,其兄刘岱为兖州刺史。刘繇生于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享年42岁。
刘繇是后汉皇室的远亲,根据《三国志》与《资治通鉴》资料显示,刘繇是东莱郡牟平人(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其伯父刘宠曾任宗正、司空、司徒、太尉,父亲刘方曾任山阳太守。在他19岁时因为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其堂叔,结集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后而出名。由于其表现深受乡民爱戴,因而推举刘繇官拜郎中。 当官之后的刘繇由于铁面清廉而深受好评,甚至当时的乡亲之间亦流传只要能得到刘岱(繇的亲兄长)与刘繇,就等同得到了龙与麒麟一样。也因为这些功绩深得当时朝廷重视,于是命刘繇接任由于前任太守死亡而空缺的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为了统领扬州,而定寿春为根据地,但当时政局混乱,淮南一带已是袁术的势力范围,于是刘繇只好撤到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 当时曲阿为孙策的母舅吴景的势力,由于吴景与袁术关系不错,所以与孙策的堂兄孙贲一起弹压刘繇,将刘繇赶走。之后袁术自命扬州刺史,并且与吴景、孙贲合攻张英、樊能。196年刘繇命张英、樊能与东渡而来的孙策军对抗,但是不敌孙策的大军而败。之后刘繇率领同乡的太史慈与孙策对抗,但也因中计而大败,太史慈被孙策俘虏转投靠孙策。 大败之后的刘繇接受许劭的建议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投靠刘表,但当时豫章太守周术因病而死之后,太守之位悬空,以刘表的后援来说理应以诸葛玄(诸葛亮、诸葛瑾之叔父)成为太守,但是汉室朝廷却命朱皓(朱俊之子)为太守,导致为争夺豫章太守而有多次冲突,刘繇后来出兵协助朱皓当上太守,将诸葛玄赶回襄阳刘表身边。 197年左右刘繇因病而死,享年42岁。孙策得知刘繇逝去的消息后亲自赶到豫章,将他慎重地葬到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且带回其遗孤。后世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是汉皇族的人,为拢络其势力而故意这样做,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生前因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不过这部份实际的原因并无文献记载。 刘繇手下群英有张英、樊能、笮融、薛礼与太史慈等,都算是当时的名人菁英,但是最终刘繇依然惨败在孙策之下,后世参考文献研判其主因大多数都是败于战力的分散。刘繇一方面想要利用张英、樊能等当地势力,另一方面又借重于笮融的佛教势力,并且轻忽了太史慈的能力,这些都是导致他输给孙策的主要原因。根据正史中记载,刘繇与孙策之间大大小小约有九场战役,大多数战役的败因都是判断错误。而所有战役之中,刘繇有亲自参予的只有最后一场的曲阿攻防战,也是因为在曲阿战役之前误判了周瑜佯攻之计,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
|